1701096452
3.地震规律的探索
1701096453
1701096454
古人对地震的发生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1701096455
1701096456
1)地震前兆
1701096457
1701096458
(1)地声。很多地震在发生之前,地下有响声,这种声音叫做地声。如:《魏书·灵征志》载:“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地声出现在震前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是长达几个月,有的是几日,有的是几小时,也有短至以分秒计算的。根据地声预报: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县发生7.5级大震时,震前人们听到地声如“雷吼”,若“千军涌溃,万马奔腾”,于是“争先恐后,扶老携幼,走避空旷之区”,紧接着发生了“屋宇倾颓,砖瓦雨下”的地震。
1701096459
1701096460
(2)地光。有些强烈地震发生的时候,震区上空往往出现灼亮的闪光,这种发光现象叫地光。如:明《万历实录》卷五十五:(1509年5月26日湖北武昌)“夜,武昌府见碧光闪烁如电者六七次,隐隐有声如雷鼓,已而地震。”清同治《沅陵县志》载:(1804年11月1日湖南沅陵)“五更天上红光如匹练,自西而东,没于地,声震如炮,已而地动。”
1701096461
1701096462
(3)前震。有些强烈地震在发生之前,出现一系列微震和小震,称之为前震。如明孙之𫙫《二申野录》载:“(1512年)五月云南地连震十三日,八月云南地大震。”清康熙《镇江府志》:(1668年7月25日)镇江府,丹阳“戌时地震,先数日微震一次,是日震甚,山动摇,江河之水,皆为鼓荡,停泊之舟多覆溺,城内外震裂墙屋无算。”
1701096463
1701096464
(4)地下水异常。大地震发生之前,震区范围的地下含水岩层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强烈的挤压,水就从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小的地方流动,原来的地下水的运动情况遭到破坏,从而使广大区域的地下水位发生异常变化。有的水位升高,有水位降低。宋淳熙《新安志》就已经记载:“水变赤如流丹,顷之地势倾动,波沸涌,声如雷,屋舍皆震。”(1100年2月安徽歙县地震)清咸丰《清江县志》:“大风雨,江潮骤涨,淹没田禾,是夕地震。”(1771年8月13日江苏靖江)
1701096465
1701096466
(5)气象异常。震前气象异常内容很广泛,诸如高温酷热,雷雨骤烈,狂风大作,阴霾昏晦,干旱水涝等。
1701096467
1701096468
·高温:《虞江县志》曰:“八月六日阴雨连绵四旬,盆倾檐注,过重阳微晴,十三日大霁。乡老有识者,谓霪雨后天大热,宜防地震。”(1815年山西平陆强烈地震)·干旱:公元1679年9月2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在今河北三河县及北京平谷县一带发生了京津地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八级)。据记载,在这次大地震发生的前一年,北京及河北省曾出现特大干旱,“清康熙十七年夏大旱,七月李华(李树开花),十八年七月地震”。据研究,华北及渤海地区在历史上共发生7.5级以上大地震11次,在震前一至三年内都有大旱发生,表明大旱与地震有某种关系。
1701096469
1701096470
·震前大风:公元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发生8级大震时受波及的晋城、高平等县都记载有“时夜半,大风起,须臾地震如摇橹状,官民庐舍坏者无算”(乾隆《凤台县志》)。
1701096471
1701096472
(6)动物异常。地震前许多动物出现异常反应,如情绪焦躁不安,惊慌恐惧,不思饮食,乱蹦乱跳,乱飞乱窜等。如:唐《开元占经·地镜》曰:“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清顺治《邓州志》:1556年1月23日夜,河南邓州、内乡“分闻风雨声,自西北来,鸟兽皆鸣,已而地震轰如雷”。
1701096473
1701096474
2)抗震建筑
1701096475
1701096476
中国古代在抗震防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尤其是在建筑方面。如:
1701096477
1701096478
(1)独乐寺观音阁。天津市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是一座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的建筑,迄今已过千年历史,据有关文献资料的统计,这座古建筑自创建以来,先后受到28次地震的考验,其中有四次强烈地震,仍巍然屹立。原因:这座古建筑因为有一个稳固的地基,规则的平面,整体联结牢固的木框架,与立柱拉接很好的轻质围护墙,深远如翼的檐出,和缓的坡顶。
1701096479
1701096480
(2)应县木塔。山西应县木塔高达60多米,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一千多年来,多次受到地震影响,依然完好无损。
1701096481
1701096482
(3)赵州桥。河北赵县城南赵州桥,是隋朝工匠李春创建(605年)。一千四百多年以来经受了多次地震考验,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它距震中不到四十公里,经受住了冲击,仍岿然不动,完好无损。
1701096483
1701096484
3)历史地震分析
1701096485
1701096486
现代地质学家翁文灏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分析得出如下重要结论:“一曰,地震带皆有重大断裂;二曰发生大地震之断裂,皆有时代较新者,即在第三纪或第四纪之初;三曰,水平动断层与上下动断层皆能发生地震。惟地震分布似与褶曲山脉无关。此数律是否能适用于全球,吾不敢知。在吾中国,则是历历可征焉。”
1701096487
1701096488
翁文灏归纳出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地震活动带:汾渭地堑带、太行山拗褶断裂带、燕山拗褶断裂带、山东潍河断裂带、山东西南断裂带、山东登莱海岸陷落带、甘肃贺兰断裂带、甘肃泾源断裂带、甘肃武都折断带、河南南阳折断带、安徽霍山折断带、四川南部断裂带、云南东部湖地断裂带、云南西部湖地断裂带、沿海陷落带。
1701096489
1701096491
第二讲 古代地图史与军事地理思想
1701096492
1701096493
一、中国古代地图的测绘
1701096494
1701096495
中国古代地图测绘起源很早,至晚到西周时期已有关于地图绘制的明确记载。整个历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1701096496
1701096497
1.地图的萌芽
1701096498
1701096499
(1)最早的地图——岩画地图。最早的地图应该出现在上古的岩画之中,如云南岩画、新疆岩画、内蒙古岩画,画中有山、道路、村庄等地理景观。
1701096500
1701096501
(2)关于地图的最早确切记载。关于地图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出现于西周青铜器铭文之中,如宜侯矢簋中的交通图、散氏盘中的地界图。
[
上一页 ]
[ :1.7010964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