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96502e+09
1701096502
1701096503 (3)最早专门论述地图内容的篇章——《管子·地图》篇。在战国时期便出现了论述地图的专篇文献。《管子·地图》篇曰:
1701096504
1701096505 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这里基本上介绍了早期地图,尤其是军事地图的主要内容。
1701096506
1701096507 (4)出土的最早阴宅地图——兆域图。
1701096508
1701096509 1973年在河北平山县出土,制作时间约在战国中山王·五年至十三年(公元前323~前315),它是中山王、王后及其夫人等修建陵墓所制的平面图。图作于一块长方形的青铜板上,用金片或银片镶嵌而成,各部有铸文标明名称、大小、间距,并有国王的律令。图的方位是上南下北,注有比例,不仅是最早的建筑图,也是一幅小地域地图。图本身没有名称,因与《周礼》所述符合,故称“兆域图”。比例尺约为1∶500。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平面地图(如图2.1所示)。
1701096510
1701096511
1701096512
1701096513
1701096514 (5)出土的最早木板地图——天水市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地图。甘肃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一号秦墓中出土地图七幅,绘于木板之上。墓的时间下限是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而地图的制作或许更早。由图中地名可知此图是秦国邽县的地图。根据内容,可以定名为:地形图、行政区域图、物产区域图、森林分布图等。地形图四幅,绘有山脉、河流、沟溪、关隘、道路、界域等,并标出各处地名。行政区域图两幅,绘有山脉、河流、沟溪、关隘、道路、山名、地名、寺庙以及乡里地名和住地。这些里名按不同级别用方框圈注,以示区别。物产区域图和森林分布图各一幅,绘有山川地形、关隘要道、交通状况,并注明地名和部分区段内各地之间的里程,此外还标明了各种森林木材和物产的分布情况,内容比较丰富(如图2.2所示)。
1701096515
1701096516
1701096517
1701096518
1701096519 (6)出土的最早纸绘地图——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出土地图。甘肃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五号汉墓中出土纸质地图残片。时间约在西汉文景时期。纸图的发现,除地图本身价值外,就纸而言,是现今所见较早的纸张,可定名为“天水纸”,并且证实纸是用来书写文书或绘制地图的。墓中还发现竹竿狼毫毛笔两支(如图2.3所示)。
1701096520
1701096521
1701096522
1701096523
1701096524 2.地图的进步与理论的形成
1701096525
1701096526 晋代裴秀认为:汉朝的舆图很不精确,既没有比例尺,也没有方位,名山大川只有粗粗的轮廓,不足为据。其实并不如此。
1701096527
1701096528 (1)出土的最早地形图、军事地图和城市地图。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三幅帛图,全为地图。根据其内容,定名为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
1701096529
1701096530 地形图:所绘为长沙国与南越王国交界地区,绘制时间在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它是绘在帛上的一幅边长为96厘米的正方形地图。方位是上南下北,地图区域地跨今湖南、广东和广西的一部分;南至南海、珠江口一带;西至桂林的灵渠;东至广东连县和湖南嘉禾县以东;北至湖南零陵地区。主区比例尺为1∶150000~1∶190000。图中绘有河流、山脉、居民点、道路、海和名胜古迹。河流比较详细准确,与现代地形图比较,河流的分布、流向以及主要弯曲情况均大体相同(如图2.4所示)。
1701096531
1701096532
1701096533
1701096534
1701096535 驻军图:区域为今湖南省江华县萧水上游一带(当时为长沙诸侯国)军事要素,如驻军营地、军事城堡、防区的界线、兵器库、后期供应基地和道路,均用红线勾画。此图较清楚地反映了当时守备作战的军事思想(如图2.5所示)。
1701096536
1701096537
1701096538
1701096539
1701096540 城邑图:破损较厉害,但能见城墙、城门、街道与庭院。图的下半部绘有城邑。此图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城市地图。
1701096541
1701096542 (2)《周礼》中的地图分类。《周礼》中出现了最早的系统地图分类,主要有:天下之图、九州之图、土地之图、金玉锡石之地图、道地图、兆域之图、邦墓之图。这些绘制地图的规定在秦汉时期未必全部执行过,但不少种类的地图是出现过的。
1701096543
1701096544 (3)中国最完整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中国最早的制图理论是晋朝裴秀提出。裴秀,西晋司空,河东闻喜人,48岁时因服寒食散中毒身亡。主持《禹贡地域图》(18篇)编绘,提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制图学理论——“制图六体”。他在《禹贡地域图序》(《晋书·裴秀传》)中说:
1701096545
1701096546 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1701096547
1701096548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水平距离)、方邪(水平距离)、迂直(直线距离),也就是绘制地图应该具备和解决的六大要素。这是中国地图绘制的最系统的理论,也是西方近代测绘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传统测绘学唯一的理论体系。故后人称裴秀为“中国地图学之父”。
1701096549
1701096550 3.地图的高峰
1701096551
[ 上一页 ]  [ :1.7010965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