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96868
1701096869
3.“四夷”地理形势有别
1701096870
1701096871
《将苑·东夷》曰:
1701096872
1701096873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仪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1701096874
1701096875
《将苑·南蛮》曰:
1701096876
1701096877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故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1701096878
1701096879
《将苑·西戎》曰:
1701096880
1701096881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狠,故人多不臣。当候之以外衅,伺之以内乱,则可破矣。
1701096882
1701096883
《将苑·北狄》曰:
1701096884
1701096885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卫,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疾势悬,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虏自宽矣。
1701096886
1701096887
4.《隆中对》中的军事战略地理思想
1701096888
1701096889
《隆中对》是千古名篇,在军事战略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中指明了刘备立国的战略,即向荆州、益州发展。所谓荆州为“用武之国”、“益州险塞”;刘邦“因之以成帝业”讲的也是地理条件对军事格局的影响;“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说的则是进军作战路线,若再配合孙权的东线进攻,则北方曹操将穷于应付。
1701096890
1701096891
(七)三千年军事地理的总结——《读史方舆纪要》
1701096892
1701096893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顾祖禹(公元1631~1692年)编撰的一部综述自上古至明代域内域外历史地理的不朽名著,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的首选参考文献。
1701096894
1701096895
该书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全书排列次序及内容颇具深意:“首以列代州域形势,先考镜也;次之以北直,尊王畿也;次以山东、山西,为京室夹辅也;次以河南、陕西,重形胜也,次之以四川、湖广,急上游也;次以江西、浙江,东南财赋所聚也;次以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自北而南,声教所为远暨也;又次以川渎异同,昭九州之脉络也;终之以分野,庶几俯察仰观之义欤!”书中认为:“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处。”
1701096896
1701096897
(八)《戊笈谈兵》
1701096898
1701096899
《戊笈谈兵》,清汪绂编。作者从军事的角度详细地论述了古今舆地、疆域形势、京都要津和南北方的战略地位、省府州县道里远近、田赋数额、水陆路程等。
1701096900
1701096901
书中认为:雍为中原之首,冀为中原之脊,幽为天下之要膂,浙闽为天下之尾。雍冀燕辽是天府,荆州是战场,洛兖是冲地,甘肃蒙古是雄地,蜀滇两粤闽中是守地,青齐东吴是安地,豫章两浙是散地。居雍则重洛,居冀则重雍,居幽则重辽、齐,居洛则重雍,居汴则重洛、兖,居吴则重荆、襄,居蜀则重雍、荆,居荆则重蜀、洛。
1701096902
1701096903
(九)行政区划原则中的军事地理思想
1701096904
1701096905
中国古代有两个重要的行政区划原则,这就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
1701096906
1701096907
1.山川形便
1701096908
1701096909
所谓“山川形便”就是以天然山川作为政区的划界,使政区与自然地理相一致。宋以前的政区划界,主导性原则是“山川形便”。
1701096910
1701096911
对中央集权制而言,山川形便原则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完全以山川作为边界的政区,会成为一个完善的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如果这个政区的幅员是够大的、政区长官又有一定权力的话,那就很可能出现凭险割据的现象。东汉末年各地州牧的自雄,接踵而来的三国鼎立,唐后期的藩镇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基本上都能从山川形便的大政区中找到深层的原因。
1701096912
1701096913
2.犬牙交错
1701096914
1701096915
为了抗衡由于山川形便原则而促成的地方割据,统治者便有意采用犬牙交错原则划分政区。《史记·文帝纪》载:“高齐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
1701096916
1701096917
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以至部分政区尤其是大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域、军事地理区域严重背离。元代行政的划界最能体现犬牙交错原则及其极端化: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合岭南岭北为一而南岭之险失,合太行东西为一而太行之险失。
[
上一页 ]
[ :1.7010968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