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96918e+09
1701096918
1701096919 明朝建立后,改革了行政制度,元省犬牙相错之区只留下陕西一省。然而,明朝从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新的犬牙相错区域:首先是搞出了一个跨江越淮的大南京(南直隶),其次是太湖流域一分为二,分属南直隶与浙江,另外河南兼有河北富庶之地,四川属地如同一柄尖刀从北面直插贵州的腹心。
1701096920
1701096921 清代省界基本上沿袭明代而来,没有大的变动,湖广、陕西一分为二,其边界不尽合理;而最值得注意的则是南京(清初改称江南)东西剖分。江南省之分成江苏、安徽两省,不采用历史上横向划分,以符合自然地理区域的做法,却切成东西两半,两省都包有淮北、淮南和江南三部分地,显然有悖于山川形势。之所以这样做,有可能是为了使富庶的江南、稍次的淮南,经济相对落后的淮北捆绑在一起,以肥瘦搭配,从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701096922
1701096923 (十)明朝海防战略
1701096924
1701096925 明建国之初对进犯的倭寇,实行水陆并防的方略,首先是派出水军在沿海巡逻,遇有倭寇进犯即行歼灭。倭寇如登岸,则以卫所军进行追剿歼灭之。
1701096926
1701096927 到嘉靖年间,人们提出了更加完整的海防战略,即海陆结合,攻守结合,相互支援,军民协力,守之于海,守之于岛,守之于海岸,守之于内河,战之于原野,守之于城郊,守之于城下。
1701096928
1701096929 当时的战略是纵深防御战略,即:御海洋、固海岸、守河港、守内河、战原野、严城守、保要地。
1701096930
1701096931 (十一)清代前期的海防思想
1701096932
1701096933 1.海防观念
1701096934
1701096935 清代自康熙皇帝开始有海防观念,提出了“海防为急务”的思想。乾隆皇帝提出“国家兵制,水师与陆路并重”,“捍御海疆,巡哨洋面”的思想。嘉庆皇帝的海防观念已经包括海疆、海防、海战等概念,并且形成了守海岸和海上设防的纵深部署思想。
1701096936
1701096937 2.海禁措施
1701096938
1701096939 (1)海禁思想。清代前期,为了防范海上反清势力,继承了明海禁政策。海禁实际不是禁海,而是“禁人”。
1701096940
1701096941 (2)海禁政策。海禁政策是对付反清势力的政治和军事措施。这项措施在军事方面没有实质性作用,而沿海地区农业、渔业和对外贸易,以及社会发展却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1701096942
1701096943 (3)迁界政策。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十八年(1661~1679年)的18年间,三次强制性的迁界,范围遍及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五省的沿海地区,沿海沿江30~50里内的人民须全部迁入内地,房屋一律烧毁,如若不从,即以违旨罪杀戮。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康熙皇帝发布谕令,正式宣告“开禁”。
1701096944
1701096945 3.防堵措施
1701096946
1701096947 (1)天朝观念。清代初期的天朝大国思想是海防思想的前提,与防堵为主的海防政策有密切关系。清代前期,中国没有外交思想,中国人具有一种独特的“天下观念”,即认为:中国在天下的中央,其他国家则为四夷;中国统治天下,其他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中国和外国的交涉,都是理藩的关系。
1701096948
1701096949 (2)防堵思想。防堵口岸,防堵重要物资进出口;限制西方人活动。
1701096950
1701096951 4.海防军事思想与海防地理思想
1701096952
1701096953 (1)海防军事思想。建设缉盗水师:水师为属于八旗、绿营的专业兵种;制造轻便战船;御之于海:经略海洋、防御于海。即在海岛前沿设防,制敌于大洋。
1701096954
1701096955 (2)海防地理思想。当时对海防的知识,主要来自抗击倭寇和防止海盗的经验。海岸和海岛防御是海防的重要战略措施。海防地理包括海岸地形地貌,沿海地区经济地理分局和海岛分布等。
1701096956
1701096957 (十二)清后期海防思想
1701096958
1701096959 1.树藩篱卫门户思想
1701096960
1701096961 鸦片战争之前,琉球、朝鲜、越南曾是中国的藩属国。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大趋势出现之后,朝廷和一些重要大臣已经产生地缘战略思想的萌芽,认为这些藩属国是中国安全的重要“藩篱”。云贵总督刘长佑提出树藩篱卫门户思想。
1701096962
1701096963 2.李鸿章放弃琉球的历史性教训
1701096964
1701096965 琉球是中国的藩属,国王受中国皇帝册封,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萨摩藩背着中国将琉球北部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南部仍由琉球国王治理。琉球每年向萨摩藩纳贡。同治十一年(1872年),日本册封琉球王尚泰为藩主,强迫琉球与日本建立宗藩关系,为吞并琉球做准备。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日本积极准备吞并琉球,日本首先提出琉球北岛、中岛归日本,南岛归中国的分割方案。
1701096966
1701096967 在处理琉球的问题上,李鸿章缺乏地缘战略思想,他认为琉球“黑子弹丸之地”、“不毛之土”,根本不重视。但是,他也不敢轻易放弃琉球,而是采取了拖延的办法,未与日本签约。
[ 上一页 ]  [ :1.7010969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