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099325
1701099326
宋元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带轮的镰刀,用双手推着使用,称为推镰(如图23所示)。这种推镰对于收割落粒性很强的荞麦等作物,非常适合,是中国农业史上最早的收割机械。
1701099327
1701099328
1701099329
1701099330
1701099331
就全国而言,苎麻和棉花的普及,油菜的兴起,甘蔗和茶的种植,园艺业的发展,蚕桑业重心的南移,以及“四大家鱼”的养殖等等,也要求相应技术的及时跟进。
1701099332
1701099333
这一时期的农学著作数量空前增多,特点也很突出。一是专业性的谱录类农书最为可观,如《茶经》、《蚕书》、《橘录》、《荔枝谱》、《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耒耜经》、《菌谱》、《糖霜谱》等;二是从作者来说,既有官修农书,如《农桑辑要》,也有私人著作,如《山居要术》,谱录类著作也多属私人著作;三是从地区来说,首次出现了反映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农业生产知识或南北兼顾的农书,如《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桑衣食撮要》等。
1701099334
1701099335
4.明清时期
1701099336
1701099337
人口的快速增长,迫使人们在千方百计开辟新耕地的同时,设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
1701099338
1701099339
明代中叶以后,美洲新作物番薯、玉米(玉蜀黍)和马铃薯等的引进是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结合点。
1701099340
1701099341
加大投入,特别是肥料的投入是提高水稻等原有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如肥源的开辟和肥料的积制及使用等。如何走出一条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之路,也是面临人口压力的一种选择,南方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些地方出现的“基塘”综合利用,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1701099342
1701099343
农学发展的表现在于地区性和专业性农书的大量出现。这些都是针对具体的地区和具体的生产内容而写作的,是农业技术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体现。与此同时,人们又将目光向外,关注那些与特定地区和特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而又严重影响农业发展的要素,如水利、荒政等方面,于是有《农政全书》等大型综合性农书的出现。
1701099344
1701099345
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得到加强。滑车是清代出现的一种治虫工具,《捕蝗书》中有载,外形似独轮车(如图24所示),使用时“推入垄间,则两旁插尺包抄禾苗,拨动虫物滚入布袋……换垄推之。数次可尽”(如图24所示)。直到20世纪50代它还在使用。
1701099346
1701099347
1701099348
1701099349
1701099350
和水利、荒政一起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还有西方兴起并开始传入中国的近代农学。“农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并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也是在此时。特别是清末“甲午战争”(1894年)后,引进西方近代农学更被有识之士视为国家富强之策。
1701099351
1701099352
明清时期比较重要且有学术价值的农学著作比较多,突出者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乃粒》、《沈氏农书》和《补农书》、《知本提纲·农则》、《三农纪》、《元亨疗马集》、《学圃杂疏》等。这些大多可以看作是私人农学传统的产物,从官方农学传统来说,《授时通考》和各种版本的《耕织图》的出现可以为代表,同样具有官方背景的还有《宝坻劝农书》、《便民图纂》、《江南催耕课稻篇》、《营田辑要》,以及清代出现的各种由官方组织编印的蚕桑著作。
1701099353
1701099354
三、中国农学的基本内容
1701099355
1701099356
“农学”一词据现在所能查到的则始自徐光启。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评价元朝王祯所撰《农书》时,说“王君之诗学胜农学,其农学绝不及苗好谦、畅师文辈也”。徐光启认为,农学应该是读书人所研究的对象,徐光启在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一月中旬所撰《拟上安边御虏疏》中提出根本之至计在于“务农贵粟”,深慨“唐宋以来,国家不设农官,官不庀农政,士不言农学,民不专农业”。徐光启将农分为四个方面,即农官、农政、农学和农业。不同的方面由不同的人群来从事。设置农官是国家的事,办理农政是官员的事,研究农学是士人的事,
1701099357
1701099358
从事农业是农民的事。明确提到农学为士人(知识分子)之事,和现代人所说的农学在内容上是接近的。徐光启之后,“农学”一词很少被人提起,直到清末近代农学在中国兴起时,才开始广为人们使用。1897年5月在上海创刊的《农学报》是中国第一本农学杂志(如图25所示)。
1701099359
1701099360
1701099361
1701099362
1701099363
然而,在徐光启之前,既无“农学”一词,更无农学家之说。有的只是“农家”这一称呼。作为中国古代三教九流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农家最初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他们信仰传说中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主张“君臣并耕”,与儒家的思想和主张形成鲜明对立。在儒家看来,社会有分工,有所谓大人之事,小人之事,有所谓劳心之人,劳力之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农业是为小人之事。而统治者(即所谓劳心者)是不用亲自去从事农业生产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自《汉书·艺文志》开始,历代史志都将与农业有关的著作,称为“农家”。《汉书·艺文志》说:“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此其所长也。”在徐光启使用“农学”这一概念之前,甚至包括徐光启的著作在内,史籍中将这些由士人写作的与农业有关的书籍,统称为“农家”。
1701099364
1701099365
考察中国农学的基本内容,当从汉文“农”字说起。“农”字的本义为耕,确切地说,农最初可能指的是耕地用的农具。农字的繁体写作,“農”或“辳”,皆与辰有关(如图26所示)。一种解释认为,辰指时辰,农业生产必须以时耕作,故农字从辰。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或者说,“晨为农祥,故从晨”(《六书故》卷二)。这是后来的解释。起初辰指的是农具。《淮南子·泛论训》说“古者剡耜而耕,磨蜃而耨”。“蜃”字是辰下从虫。辰是石片、石刀之类。“辱”是辰下从手,指手持辰进行除草、收割等作业;辰下加虫是一种蛤类,小蛤称蛤,大蛤称蜃。在沿海或近湖沼处,人们采食蛤蚌后剩下的大量蛤蚌壳,选大的稍加磨制,便可以成为除草、收割的蜃器。据此,后世“薅”字有除草之义。
1701099366
1701099367
1701099368
1701099369
1701099370
耕最初只是为了清除杂草,除草的目的在于种植粮食作物,古人就是依据这样的一个概念来定义农的。《荀子·富国篇第十》:“掩地表亩,刺中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汉书·食货志》:“辟土殖谷曰农。”《说文》:“耕也,种也。”《书·洪范》:“农用八政。”注:“农者,所以厚生也。……又神农古炎帝号。炎帝教民植谷,故号神农氏。谓神其农业也。又厉山氏有子曰农,能植百谷。”
1701099371
1701099372
“耕田种谷”是中国人关于农的最基本的概念,而所谓“农学”也就是关于“耕田种谷”的学问。从《周礼》中有关“三农生九谷”和“任农以耕事,贡九谷”的定义,以及三农与园圃、稼穑与树艺等相提并论、平起平坐的情况来看,当时所谓的“农”还是一种狭义的“农”,即谷物种植业。现存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第一卷便是“耕田”、“收种”和“种谷”。到清末,这种农的概念仍然未变,创办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1897年5月)的《农学报》,其办报的宗旨就是“以明农为主,兼及蚕桑畜牧,不及他事”(《农学报略例》),显而易见,传统中国人心中的农,就是耕田种谷,而蚕桑畜牧甚至也被排除在外。
1701099373
1701099374
耕田首先要用到工具。“耕”字的本义便是将农具作用于田地。最初的农具是耒,是一种人力农具,后来由耒发展为犁,以牛畜为动力。耕作的方式也由原来的一推一发,变成连续性的动作。
[
上一页 ]
[ :1.70109932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