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099375e+09
1701099375
1701099376
1701099377 以畜力为动力的农具还有、碌碡、耙、耧车、耧锄等。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工具的进步,农具是传统农学的内容之一,早期有关农具的论述散见于农书的各个章节的字里行间之中,直到唐代的陆龟蒙才有了专门记载农具的《耒耜经》,宋元时期则又出现了《农器谱》和《农器图谱》,特别是《农器图谱》更是中国传统农学有关农器的集大成之作。清代江苏武进人陈玉璂所作《农具记》,共1777字,记65种农具,规模和篇幅虽超《耒耜经》,却难与《农器图谱》相比。
1701099378
1701099379 耕所作用的对象为“田”,田,指的是用于耕种的土地。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料。土地的利用和土壤的改良是传统农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人们最初或许是通过在动物践踏觅食过后的土地上进行种植,历史上的象田、鸟田和麋田就属于这种情况。后来才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来开辟农业用地。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扩大耕地面积,于是就有了区田、梯田、围田、架田、涂田、沙田、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出现。这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农书中的《耕垦篇》和《田制篇》。
1701099380
1701099381 在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有关土壤学的知识最先得到发展。最早与土壤学有关的著作《禹贡》所关注的便是各地土壤与物产之间的情况。在土地面前,农学所关心的一是“地宜”,即土地的规划和利用,“相其地(之所宜),而为之种”;二是“粪壤”,通过施肥来改良土壤,以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这又涉及土壤和肥料的问题。
1701099382
1701099383 耕的目的在于种谷。谷,是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平时人们说的最多的便是“五谷”。五谷指的是黍、稷、麦、菽、稻(麻),历史上还有六谷(稻、黍、稷、粱、麦、苽)、九谷(黍、稷、秫(粱)、稻、麻、大、小豆、大(苽)、小麦)等不同的说法。谷物中的“苽”,又称菰、蒋、茭(白)、雕胡、wi1d rice(stem),宋以前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唐朝诗人李白诗中提到“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宋以后,它逐渐成为一种蔬菜作物,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茭白。
1701099384
1701099385 谷主要是指粮食作物,此外还有各种园艺作物,包括果树、蔬菜、花卉等。主要的果树:桃、李、枣、梨、葡萄(蒲桃)、柑橘、荔枝、猕猴桃(Kiwifruit, Chinese gooseberry,奇异果)。桃、橘、荔枝、猕猴桃等为中国原产。
1701099386
1701099387 橘原产中国南方。但是历史上的中国人总想将它移植到北方来,也偶有成功。宋时北方人更多地开始注意南方的柑橘,北宋画家赵令穰就作有《橙黄橘绿》图(如图27所示),南宋时韩彦直(陕西延安人)更著有《橘录》一书。
1701099388
1701099389
1701099390
1701099391
1701099392 猕猴桃在唐朝已有栽培。唐朝诗人岑参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记载。这是此种果树人工栽培最早最确切的记载。不过中国古代农书中似乎并没有关于它的记载。20世纪以后,猕猴桃被引种到新西兰,以后才成为风行世界的、被认为是营养最丰富的水果。葡萄,古时又写作蒲陶。原产于地中海和里海地区,汉张骞通西域后进入中原,并迅速得到发展,成为主要果品。南北朝时期已采用棚架栽培,唐朝始用扦插法繁殖。
1701099393
1701099394 主要的蔬菜各类有:葵、菘(白菜)和萝卜。蔬菜用的葵,非后世的向日葵。向日葵是明代以后才传入中国的油料作物。白菜原是产于南方的小白菜,宋元时期,在由南向北的传播过程中,慢慢由散叶状小白菜演化为结球型大白菜,并取代葵菜,成为最主要的蔬菜种类。萝卜的地位则一直比较固定。
1701099395
1701099396 西瓜的原产地在非洲热带的干旱沙漠地带。大约是在唐代初年,西瓜传入中国新疆地区,随后东传进入中原。南方地区的西瓜种植则始于南宋时期。图28为南宋秦伯玉所立《西瓜碑》。
1701099397
1701099398
1701099399
1701099400
1701099401 主要的嗜好类作物有:茶、烟草等。茶叶原产中国,烟草则为外来。
1701099402
1701099403 但是,耕田种谷并不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全部,谷物也只是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口粮的需要,与口粮同样重要的衣着原料,也需要借助于农业的手段来获取。同时,人类生理上的某些需求,尤其是被人类学家所称的普遍存在于人类之中的“肉食渴望”,单纯地依靠谷物种植是不能够满足的。
1701099404
1701099405 孟子的设想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于是在人们进行作物种植的同时,也有选择性地对一些动物进行饲养,比如猪、牛、羊、鸡、家蚕等。而且这些家畜的饲养,除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以外,还为农业提供动力和肥料。由此形成中国农业所特有的结构:五谷、桑麻和六畜。桑麻和六畜也是中国传统农学的内容之一。
1701099406
1701099407 中国是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不过在古代蚕丝主要为贵族和老人使用。普通民众则以麻(包括大麻、苎麻)为主。棉花是宋元以后中国最主要的纤维作物。棉花古又称为木绵。唐时从海外(南亚、东南亚或非洲)进入中国的“昆仑奴”(黑奴),已穿着木绵制作的衣服(木绵裘)。唐代岭南(如广东惠州)、福建、四川等地已有木绵的栽培和利用。木绵用于御寒且已有一定名气;它可能只是用于填充褥子的,似未见纺织。作为填充料(stuffing)的木绵花可能是攀枝花(Silk cotton)絮,也可是棉花(Cotton)絮。唐诗中的木绵是否棉花还不肯定。不过到了宋元时期,人们对于木绵已不陌生,因为木绵“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比之苎麻,免缉绩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虽然在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阻力,主要是担心风土不宜,但到了明代已然是“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图29为明孙艾木棉图。
1701099408
1701099409
1701099410
1701099411
1701099412 中国传统农业除五谷、桑麻以外,还有六畜。六畜指的是马、牛、羊、猪、狗、鸡。六畜之外,中国古代饲养的动物还包括:驴、骡、𫙡𫙬、驼、鸭、鹅、(斗)鹌鹑、蚕、蜂、白蜡虫、鱼、贝类。比如,养蜂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养鱼也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汉代出现了《陶朱公养鱼经》一书。唐朝因避讳之故,禁养鲤鱼。宋代出现了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在中国古代最有特色的养鱼方式要数稻田养鱼。2005年,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确定为首批4个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观赏鱼的养殖始于唐朝宫廷,称为“盆池(溪)鱼”。金鱼出现于宋代,与佛教放生有关。苏东坡有诗:“我识南屏金鲫鱼。”杭州是宋元时期金鱼养殖的发达地方。明清时期,金鱼传到欧洲,对达尔文的学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701099413
1701099414 观赏植物栽培曾经被排除在中国传统农业之外,不过唐宋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牡丹、芍药、菊花、梅花等的栽培受到人们的青睐。除了出现《牡丹记》、《芍药谱》等专门的著作之外,还有像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王象晋的《群芳谱》这样一些以观赏植物为主的著作。
1701099415
1701099416
1701099417
1701099418
1701099419 牡丹在隋唐时期开始人工栽培。宋代的牡丹名品有姚黄、魏紫。当时花卉栽培普遍地采用了嫁接技术,一支姚黄接穗价值5000钱,相当于当时一头黄牛的价格。
1701099420
1701099421 除了观赏植物曾被排斥以外,中国传统农学的内容十分广泛,用贾思勰的话来说:“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不过大多数的农书还只是将农学的内容限于土地生产的范围之内。
1701099422
1701099423
1701099424 古人在记载农业技术的同时,还试图用他们所掌握的理论去进行阐述,其中最常用到的便是三才和阴阳、五行理论。最典型的表述是《吕氏春秋·审时》中的“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孟子曾用三才理论来解释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的作用。这种以人为本的三才思想,也正是中国传统农学的理论基础。孟子自己就将之用于农业,指出:“今夫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所养,人事之不齐也。”(《孟子·告子上》)明末清初陆世仪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不特用兵为然,凡事皆有之,即农田一事关系尤重。”此外,古人还用阴阳、五行等理论去解释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等。
[ 上一页 ]  [ :1.7010993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