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1085e+09
1701101085
1701101086
1701101087
1701101088
1701101089 7.叶天士
1701101090
1701101091 随着江南地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交通日渐发达等因素的影响,传染病的流行也自然呈现上升趋势。继明末清初居住太湖之滨的吴有性著《瘟疫论》阐发疫病流行之特点、治疗之法当与《伤寒论》有所不同后,江浙地区又相继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新理论与治疗方法。其共同特点是认为“温热病及瘟疫非伤寒”,故后人称其为“温病学派”,叶天士(1667~1746年)乃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流行病,叶天士将其进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不再沿袭《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体系。对于没有中医临床经验者来说,要想弄清这个被后人称为“卫气营血辨证”的体系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有何不同,的确十分困难,也没有必要。概言之,其特点在于用药偏于寒凉;针对高热惊厥等临床实际,采用了犀角、羚羊角等一些《伤寒论》治疗体系中未曾使用过的新药。正如叶天士所言:“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于伤寒大异。”
1701101092
1701101093 明清笔记小说对叶天士的学医经历、不拘一格的用药特点等,多有描述。其代表作《温证论治》,乃叶天士“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随之舟中,以当时所语,信笔记录”而成。由此亦可略窥叶天士的潇洒性格。
1701101094
1701101095 其后又有在学术上毫无门派之见的吴鞠通(1758~1836年),在全面研究上迄《素问》、张仲景,下至吴有性、叶天士的相关学说后,提出将温病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即所谓“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
1701101096
1701101097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与吴鞠通的“三焦辨证”,既是温病学派的学术主旨,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发展长河的最后一站。
1701101098
1701101099 8.王清任
1701101100
1701101101 卒于鸦片战争前夕的王清任(1768~1831年),因见古人对脏器的描述多有不实之处,遂萌改正之心;又思古人所以不实,必因未曾亲见,于是多次亲赴刑场义冢,观察尸体内脏实情。因此,他在注重科学实证的当代中国受到极高的评价,并被视为传统医学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的最后一道风景线。
1701101102
1701101103 然王清任在亲见之前,何以能知古人描述有错?因而对其研究动机,又有分析说:由于当时已能见到西方传入的解剖学著作,故其观察的动机当是为了汇通中西医学。但细读其所著《医林改错》,又丝毫看不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所以又有分析认为:毋宁看作是“格物穷理”在医学领域中的表现——自发型的革新家。时过境迁,王清任每日清晨赶赴义冢,不避臭秽,观察野犬食余的弃儿之尸;几度观看“剐刑”以进一步弄清大人、小儿的心肝脾肺是否相同,“访验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的最初动机究竟为何,已经无法详知,而且完全有理由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王清任之所以能够在未曾“亲见”的时候便知道古人对脏腑的描述有误,亦极有可能是在西方解剖知识已经传入的时代,“听说”中国传统医学在这方面存在着与事实不符的问题,由此开始走上实证观察之路的。
1701101104
1701101105 王清任的实证研究,还体现在他为了验证水液代谢的途径,设计了一个动物实验:他将两只家畜作为实验动物,一只正常喂养,一只不给饮食,数日后剖腹比较。因见不给饮食者大网膜干皱,即认为这是“出水道。出水无疑”。由于只有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生理学,才能理解这个动物实验的意思,所以需要作些解释:在对肾循环、尿生成生理没有正确认识的时代,人们一直以为尿是从胃肠道通过“三焦”(水道,即腹腔内的“不实之肉”)渗入膀胱的。所以王清任的实验,不过是“印证”了《黄帝内经》奠定的这一错误的生理解释。又如,他虽然相当仔细地观察到了胆总管在十二指肠开口处的括约肌:“胃内津门之左有疙瘩如枣名遮食”,但却如同《黄帝内经》时代一样将胆总管视为“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王清任的解剖性实证观察,不过是重演了《黄帝内经》时代医家建立这些生理学解释的过程,从知识层面上讲并无创新与“改错”之实。
1701101106
1701101107
1701101108
1701101109
1701101110
1701101111
1701101112
1701101113
1701101114
1701101115
1701101116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 [:1701100355]
1701101117 第三讲 中外医学交流
1701101118
1701101119 中华文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形成与发展的,但知识与技艺的传播、与域外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1701101120
1701101121 一、明末清初之前,中外医学交流的共性与特点
1701101122
1701101123 由于任何一种传统医学知识都与作为其母体的文化体系血肉相连,并因其与民众生活的密切关联性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与实用性,所以必然在文化交流、知识与技艺的传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受到文化交流史与医史研究者的关注。从总体上讲,无论是通史著作,还是文化交流史、医学交流史等各类专史著作,都表现出忠实于史学研究基本立场的特点——以史实的收集与考证为立足点与追求的目标。这便为希望了解这方面历史情况者;或欲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研究“交流”对于各文明体系发展变化之影响者,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以下略举几种可资读者了解中外医学交流史的学术专著:
1701101124
1701101125 史世勤:《中医传日史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1701101126
1701101127 马伯英等:《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文汇出版社,1993年。
1701101128
1701101129 王孝先:《丝绸之路医药学交流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1701101130
1701101131 李经纬:《中外医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01101132
1701101133 宋岘:《古代波斯医学与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
1701101134
[ 上一页 ]  [ :1.7011010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