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201e+09
1701102010 唐代以后,精制纸笺技艺得到全面发展,纸面施蜡、撒金等方法纷纷涌现。各种方法有机结合,创造出许多新的纸笺品种。
1701102011
1701102012 唐代硬黄纸最为名贵,也称“黄硬”,即后世所说的“黄蜡笺”(如图1.8所示)。这种纸外观呈黄色或淡黄色,质硬而光滑,抖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
1701102013
1701102014 在蜡笺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唐人又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涂布填粉技术与施蜡技术结合起来,制作粉蜡笺,先将白色矿物细粉涂布于纸面,再施蜡,最后砑光,使之兼有粉笺和蜡笺双重优点。后世又在粉蜡笺上描金,制作出描金粉蜡笺。
1701102015
1701102016 唐代染色纸以薛涛笺为最著名。这种笺纸因制作人薛涛(字洪度,约781~832年)得名。薛氏善写短诗,为了解决长幅纸剩余太多的问题,她特意要求纸工制作小幅诗笺。色彩可人,也是其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年)《送崔珏往西川》诗称:“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词咏玉钩。”〔18〕
1701102017
1701102018 5.宋代竹纸异军突起
1701102019
1701102020 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纸张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纸张的用量也在不断增加,原有的麻料和皮料已不能满足造纸业的需求,迫切需要开发新的原料。麻纸和皮纸制造技术的成熟,也为开发利用新的原料、生产新的纸种在技术上做好了准备。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竹纤维为原料的竹纸应运而生。
1701102021
1701102022 竹纸生产技艺的发明不晚于唐代,至宋代走向成熟。米芾《书史》说:“予尝捶越州竹[纸],光滑如金版,在油拳上。短截作轴,入笈番覆,一日数十张。”米芾在其《评纸帖》中又说:“越筠万杵,在油拳上,紧薄可爱。余年五十,始作此纸,谓之金版也。”他认为越州竹纸质量在杭州油拳纸之上。
1701102023
1701102024
1701102025
1701102026
1701102027 米芾的“珊瑚帖”(如图1.9所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据检验用的是竹纸,淡黄色,含纤维束较多,经过砑光加工,表面平滑〔19〕。南宋时,竹纸制造技术更臻成熟,精制竹纸以其低廉的价格逐步与皮纸、藤纸相抗衡。
1701102028
1701102029 据施宿嘉泰《会稽志》记载:“然今独竹纸名天下,他方效之,莫能仿佛,遂掩藤纸矣。竹纸上品有三,曰姚黄,曰学士,曰邵公,三等皆佳。”他还总结了会稽竹纸的五大优点:“滑,一也;发墨色,二也;宜笔锋,三也;卷舒虽久墨终不渝,四也;性不蠹,五也。”〔20〕陈槱《负暄野录》(1210年)对浙江竹纸也有很高的评价:“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21〕
1701102030
1701102031 宋代印书业十分发达,形成了杭州、建阳、眉山、开封、平阳(今山西临汾)五大印书中心,其中福建建阳刻印的“建本”(又称“麻沙本”)以价廉取胜,流传最广。正如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一所记:“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称图书之府。”建本所用纸大多为竹纸。后来,浙江、江西等印书业发达地区也均成为竹纸的主要产区,且刻本所用纸多取自本地。
1701102032
1701102033 6.宋元明清时期皮纸的成就
1701102034
1701102035 宋元时期皮纸技艺的代表作是匹纸。据《文房四谱》载:“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制造这样的巨幅纸,不仅要有特殊的造纸设施,而且要求有精湛的操作技巧,每一环节都要精工细作。西方各国在19世纪机制纸出现以前一直未掌握大尺寸纸张的制作技术。
1701102036
1701102037 桑皮纸在宋金元以后仍有所发展。金、元时期沿用宋代制度发行纸币,印制纸币用的是北方桑皮纸(如图1.10所示)。据《金史·食货志》记载:“五月,以钞法屡变,随出而随坏,制纸之桑皮、故纸皆取于民,甚艰得,遂令计价。但微宝券、通宝名曰桑皮故纸钱,谓可以免民输挽之劳,而省工物之费也。”〔22〕造币用纸对纸的质量要求很高,金元时期用北方桑皮纸造币,说明当时桑皮纸的质量相当好。
1701102038
1701102039
1701102040
1701102041
1701102042 明清两代是造纸技术集大成时期,也是皮纸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明代皮纸的最高成就当数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生产的“宣德纸”。宣德纸是一系列精制纸笺的总称,主要品种有白笺、洒金笺、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瓷青纸等。这些纸品质优良,在宣德年间充作贡笺,而称“宣德纸”。
1701102043
1701102044
1701102045
1701102046
1701102047 皮纸的最后一个发展高峰是宣纸时代的到来。“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里的“宣纸”是“宣州贡纸”的简称。从唐代至清代,宣纸制作技艺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从原料到制作工艺包括产品名称都在逐渐变化。宣纸为宣州皮纸的总称,其名源于唐代宣州贡纸。在宣州皮纸发展过程中,先继承了以澄心堂纸为代表的宋代皖南皮纸的制造技术,后又吸收了宣德纸的先进工艺,在元明两代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至明代中晚期已臻完善,成为中国手工纸的杰出代表〔23〕。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用的就是宣纸(如图1.11所示)。正如清末泾县文人胡韫玉(字朴安,1879~1947年)在《纸说·宣纸》中所说:“泾县古称宣州,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宣纸,宣城、宁国、泾县、太平皆能制造,故名宣纸。而泾县所产尤工。今则宣纸惟产于泾县,故又名泾县纸。”〔24〕
1701102048
1701102049 7.清末以来手工纸生产
1701102050
1701102051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机制纸涌入中国市场,手工纸的销售受到冲击。清末开始引进造纸设备生产机制纸,并针对市场需求,仿制连史纸和毛边纸,生产出“洋连史”和“机连史”等品种,对手工纸的冲击越加严重。随着造纸工业的不断发展,手工纸生产总体上处于萎缩状态,加上战争乱因素,许多地区的纸坊或停产或转产。
1701102052
1701102053 抗日战争时期,后方物资供应匮乏,一些手工纸作坊恢复生产以满足对纸张的需求,传统造纸业又一度兴盛起来,如四川夹江的竹纸生产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
1701102054
170110205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夹江等地继续发展竹纸业外,其他一些地区饱受战争创伤的手工竹纸业也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建国初期,民族造纸工业还比较落后,加上受到经济封锁,进口木浆一度断绝,机制纸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各纸产区积极采取生产自救,不仅对纸张市场作重要的补充,而且在国内原本落后的机制纸工业出现原料短缺的情况下,不少低档竹纸的纸坊转产竹浆板,供给机制纸厂作原料,为造纸工业的迅速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25〕。
1701102056
1701102057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传统的书法、国画艺术出现生机,加上古籍印刷业的复兴,对手工纸的需求量有所增加,给手工纸生产注入了活力。据我们近些年的调查,安徽泾县、四川夹江和浙江富阳仍是作坊相对集中,产量较大的手工纸产区。此外,云南、贵州、广西、安徽、河北、陕西、山东、山西等省的一些地方还有许多规模不等的手工纸作坊。
1701102058
1701102059 三、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对现代造纸术的影响
[ 上一页 ]  [ :1.701102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