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234e+09
1701102340 2.木活字(王祯、马称德)
1701102341
1701102342 毕昇用胶泥活字时,也曾试验过用木作活字,但他认为木的纹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反不及燔土,不至玷污,故舍木而用泥。而正式用木活字印书的人,最早的当数元代的王祯,其时间稍晚于杨古的活版。王祯,山东东平人,他不仅是著名的农学家,又是机械学家,在印刷史上亦有重要贡献。元贞元年(1295年)起,他任安徽旌德县尹六年,生活朴素,自己捐薪俸兴修学校、桥梁、道路,教农民种植树艺,施药救人。大德四年(1300年)调任信州永丰县尹(今江西广丰县),又在那里提倡栽桑种棉,因此这两地人民对他都是口碑载道。
1701102343
1701102344
1701102345
1701102346
1701102347 王祯的最大贡献当属《农书》。在旌德县任内时,他已开始写作此书,并计划出版。他感到这部书字数多,雕印困难,所以请工匠创造木活字约3万多个,两年完工。它的方法是先用纸写好大小字样,糊于木版上刻字,刻好字以后,用小细锯,把字一一锯开,再用小刀修成一样大小。再一行行排字,用竹片隔开来,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木楔塞紧,使字都牢固不动,然后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王祯在排字技术上有所独创。他认为排字工人走来走去寻字,很不方便,于是制造了两个木质大转轮盘(如图2.12所示),依号数铺摆木字,一人坐在中间,左右俱可推转轮盘拣字,叫做“以字就人”,比起以人寻字,可减轻劳动,提高效率。《农书》卷二十二后面的“造活字印书法”把从写韵刻字、锯字、修字、造轮取字、安字,一直到印刷,有系统地记录下来,成为印刷史上很珍贵的文献。
1701102348
1701102349 王祯的活字本想用来印自著的《农书》,后来调官江西,也把这副印书新工具从安徽带去,而那时江西方面已把《农书》雕成整版,并未用上。王氏在旌德时,只印过他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时间是在大德二年(1298年)。全书6万多字,不到一个月而百部齐成,证明活字印刷的确效率很高,这也是中国方志中最古的木活字本。
1701102350
1701102351 在王祯以后20多年,马称德也用活字来印书。马氏为河北广平人,延祐六年(1319年)任奉化知州,三年中开河筑堰,兴修水利,垦荒田十三顷,大规模植树造林,还设立学校,建造藏书楼。他在任上还“镂活书版至十万字”,比王氏的木字要多三倍。至治二年(1322年)用活字书版印成《大学衍义》等书。他修的延祐《奉化州志》,可能也用新活字印成的。马氏印书是否模仿王氏,不得而知,但元代木活字流行于皖南、浙东一带则已是事实了。
1701102352
1701102353 元代木活字还流传到维吾尔族。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发现元代回鹘文木活字,现藏巴黎吉美博物馆。后来敦煌亦有所发现,现藏敦煌研究院。回鹘人在中国印刷术西传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701102354
1701102355 3.锡活字
1701102356
1701102357 首先提到锡活字版的,是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说:“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文中所说的近世,是元初,或是宋末,这比西洋用金属活字印书,几乎要早一两百年。王氏明白地说铸锡作字,可见锡字是经过造模浇铸,而不是在锡块上直接刻字,锡字能用铁丝穿成行,想必是每个锡字有小孔,把它们穿好,排在字盘内,再用界条隔开来印书。由非金属的活字,到金属的锡字,在造字工艺上是一大进步。但是由于那时没有好的油墨配合,往往印坏,因此这个新发明,只是昙花一现,未能长久流行。至于锡字创自何人,始于何地,印有何书,王氏都没有交代。
1701102358
1701102359 (四)明代活字
1701102360
1701102361 1.木活字
1701102362
1701102363 明代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木活字印刷比元代更为流行,尤其万历年间(1573~1620年)印本更多。胡应麟(1551~1602年)云:“今世欲急于印行者有活字,然自宋已兆端,今无以药泥为之者,惟用木称活字云。”清龚显曾云:“明人用木活字版刷书,风乃大盛。”从流传的实物来看,明代的木活字确是比较普遍。有的印本一开卷便可知其为活版,但有的与雕版难以区别。至于活字中再细分木字与铜字,自然更困难。铜版书有不少标明为铜字,而木活字本则本身很少有标明为木字的。因此对于同一印本常常是甲以为木字,而乙认定铜字,异说纷纭,莫衷一是。
1701102364
1701102365 明代政府未闻用活字印书,而分封各地的藩王除大量雕印书籍,以表示其崇文好学、附庸风雅外,也有采用活字的。他们所造的多为木字,而非金属活字。宋、元有不少书院刻书,但书院采用活字则起于明代。明代私人亦有活字印书的,如南京监生胡旻即为其中之一。嘉定徐兆稷借用别人的活版,印行其父徐学谟所著记载嘉靖一朝掌故史料的《世庙识余录》二十六卷,一百部。活字版既可以自用,又可借人使用,这是为雕版所不及的。
1701102366
1701102367 明代木活字本有书名可考者约100余种,多为万历印本,弘治以前的极少见。具有地名可考者,除成都、建昌、南京等处外,又有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云南等地。
1701102368
1701102369 明代木活字本中有名者有《鹖冠子》,版心下方有“活字版”、“弘治年”或“碧云馆”字样,碧云馆主姓名待考。书皮有乾隆三十八年四月“两淮盐政李质颖送到马裕家藏《鹖冠子》壹部计书壹本”大朱印。首有乾隆癸巳(1773年)御题诗一首。因为乾隆一再提到此书,又为《四库全书》中《鹖冠子》的底本,所以在活字版中颇负盛名。明末南方亦开始用木活字来排印家谱。
1701102370
1701102371 2.铜活字
1701102372
1701102373 历史上中国金属活字印刷中最流行的既不是锡字,也不是铅字,乃是铜字。
1701102374
1701102375 1)无锡(华氏安氏)
1701102376
1701102377 中国真正的铜活字印刷,当以明代华燧会通馆所制的为最早。华燧(1439~1513年)字文辉,号会通,江苏无锡人,“少于经史多涉猎,中岁好校阅,辄为辨证,手录成帙。既乃范铜版锡字,凡奇书艰得者,悉订正以行,曰:‘吾能会而通之矣。’”
1701102378
1701102379 邵宝《容春堂集·会通君传》云:“既而为铜字版以继之,曰:‘吾能会而通矣。’乃名其所曰会通馆。”他的铜字大约制成于弘治三年(1490年),据其自述:“燧生当文明之运,而活字铜版乐天之成。”他的最初动机只是为减少手笔抄录的麻烦,后来乃得以公行于天下。当时有人打算把《宋诸臣奏议》重新刻版,但是惧怕费用浩大,于是就请会通馆活字铜版印正,以广其传,终于弘治三年印成五十册。由于当时只用一付活字,正文和小注不分大小,每行内双排,参差不齐,有的字只印出一半,墨色模糊邋遢,沾手便黑;加之校勘不精,脱文误字,每卷都有,甚至有脱一两页者,字句不贯,文义隔绝,印得实在不甚高明,然而它却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金属活字印本。后来华氏又陆续印行宋人潘自牧的《纪纂渊海》、谢维新的《古今合璧事类前集》,与未详作者的《锦绣万花谷》。后者分华家小铜版与大铜版两种,小铜版当指小铜字,大铜版当为大铜字。会通馆铜版印书可考者约十九种,在明人铜字印本中数量方面首屈一指,而时间又最早。其中弘治十三年(1500)以前印的《宋诸臣奏议》(如图2.13所示)、《锦绣万花谷》、《容斋五笔》、《百川学海》、《九经韵览》、《文苑英华纂要》、《音释春秋》、《古今合璧事类前集》等八种,相当于欧洲的摇篮本,特别珍贵。
1701102380
1701102381
1701102382
1701102383
1701102384 华燧的叔伯华珵,成化八年(1472年)贡生,做过一任北京光禄寺署丞,窖粟万钟,辟田千顷,书画古董多有收藏,且精于鉴别。康熙《无锡县志》说他“又多聚书,所制活版甚精密,每得秘书,不数日而印本出矣”。苏州名士祝允明云:“光禄(指华珵)年逾七十,而好学过于弁髦。又制活字版,择其切于学者,亟翻印以利众,此集之所以易成也。自沈梦溪(即沈括)《笔谈》述活版法,近时三吴好事者盛为之;然印有当否,则其益有浅深。”他虽比华燧大一辈,但选印的陆放翁《渭南文集》、《剑南续稿》两书都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印,比会通馆的稍晚一些。
1701102385
1701102386 华燧的亲侄华坚,也在正德年间印书。华坚印书多有“锡山兰雪堂华坚允刚活字铜版印行”牌子或刊语,又有“锡山”两字圆印,及“兰雪堂华坚活字铜版印”篆文小印。兰雪堂印有汉蔡邕、唐白居易、元稹等著名文学家的诗文集,马总《意林》,及唐人类书《艺文类聚》。后者有华坚的儿子华镜正德乙亥(1515年)写的后序。兰雪堂本一行内排印两行,被称为兰雪堂双行本,传世稀少,颇得藏书家的好评,但《蔡中郎集》亦“亥豕鲁鱼,无页不有”。兰雪堂所有印本多注明活字铜版,其活字有“刊字芦宽”,似乎是镌刊的。
1701102387
1701102388 明代中叶无锡地方除上述华珵外,又有三大富豪,当时的民谣说:“安国、邹望、华麟祥,日日金银用斗量。”三家之中尤以安国(1481~1534年)为魁,富几敌国,称“安百万”,单是在松江府的田就有二万亩。安国居无锡胶山,种桂花二里余,因自号“桂坡”。以布衣经商起家,曾修筑常州府城,遇荒年出银米赈济,有“义士”之称。他喜欢购买古书名画,闻人有奇书,必重价购之,以至充栋,然后“铸活字铜版,印诸秘书,以广其传”。
1701102389
[ 上一页 ]  [ :1.701102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