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239e+09
1701102390 安国造字印书,约始于正德七年(1512年)左右。时南京吏部尚书廖纪修有《东光县志》六卷,听说安国家有活字铜版,就托他代印。正德十六年安氏印好后,就送去。这部正德《东光县志》可说是中国唯一用铜活字印的方志。安氏印书一般多不记年月,只有《吴中水利通志》标明“嘉靖甲申(1524年)安国活字铜版刊行”。明俞泰跋安刻《初学记》云:“经、史、子、集活字印行,以惠后学,二十年来无虑数千卷。”今印本可考者十种,数量仅次于华燧。清初钱谦益《春秋繁露》跋云:“金陵本讹舛,得锡山安氏活字本校改数百字。”可知他印书比较认真,错误较少。明秦金撰安国墓志铭说“铸活字铜版”,由于秦氏与安国同乡又同时,此说应该可信。而安国的后代安吉却说“镌活字铜版”,印行《颜鲁公集》、徐坚《初学记》等书。金属所铸造或镌刻的,应是活字的本身,而不是安放活字字印的铜版或铜盘字架。安国造字约在正德年间,后于会通馆约20多年,当时他30岁左右,因此不管是铸是刻,都是仿华氏制造的。清初安璿说:“翁(指安国)闲居时,每访古书中少刻本者,悉以铜字翻印,故名知海内。今藏书家往往有胶山安氏刊行者,皆铜字所刷也。”其实安国印书,虽多用铜字,但仍有木刻本,如沈周《石田诗选》(正德)及《左粹类纂》称锡山安国刻于弘仁堂,《颜集》、《初学记》既有铜版,又有木版。可惜的是安国死后,“六家以量分铜字”,全部铜字同其他田地财产一样,也被六个儿子四六瓜分,每人所得的铜字各残缺不全,成为无用的废物。
1701102391
1701102392 华燧传有“范铜版锡字”一句,故有人怀疑华氏会通馆除铜字以外,似乎也铸过锡字。但究竟是铜是锡,或两者均有之,在未发现当时活字实物,及更详细可信之史料前,尚难下结论,故一般仍把华氏活字列入铜活字中。至于安国的活字,因有其裔孙安璿“量分铜字”的记载,可以肯定是铜活字了。
1701102393
1701102394 2)常州
1701102395
1701102396 无锡近旁的常州也有铜版,称“常州铜版”。常州铜版,只有明嘉靖间藏书家开州人晁瑮宝文堂藏有《杜氏通典纂要》、《艺文类聚》两种,未详出于何家。
1701102397
1701102398 3)苏州
1701102399
1701102400 明代又有金兰馆、五云溪馆、五川精舍、吴郡孙凤等各家印书,多在今苏州一带,正如祝允明所说“近时三吴好事者盛为之”。上海唐锦《龙江梦余录》云:“近时大家多镌活字为铜印,颇便于用,盖起于庆历间时布衣毕昇为活版。”明谢启元《谢先生杂记》亦云:“近时大家多镌活字铜印,颇便于用。其法盖起于庆历间,时布衣毕昇为活版,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作铁版二,密布字印,一版印□,一版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本,其费比铜字则又廉矣。”铜字之便利,已为一般人所公认了。
1701102401
1701102402 正德年间长洲还有人印了《唐五十家诗集》。正德五年(1510年)舒贞刻《曹集》,田澜序云:“舒曰:‘往岁过长洲,得徐氏《子建集》百部,行且卖之无余矣。近亦多问此集,贞久无以应之。盖彼活字版,初有数,而今不可得也。”明松江华亭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四云:“今徐崦西家印五十家唐诗活字本《李端集》”,故可知为徐缙所印。
1701102403
1701102404 4)南京
1701102405
1701102406 南京张氏未详其名,印本流传者仅有《开元天宝遗事》一种,卷上首页有“建业张氏铜版印行”一行,不记年月。旧为明代著名艺术家文征明藏书,有玉兰堂印,文氏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年90岁,则此书亦当为弘、正或嘉靖间印本。
1701102407
1701102408 5)浙江
1701102409
1701102410 浙江铜版仅知有正德本《诸葛孔明心书》一卷,题“浙江庆元学教谕琼台韩袭芳铜版印行”。书前有韩氏题识,称:“兹用活套书版翻印,以与世之志武事者共之,庶亦得乎安不忘危之意云。”末书“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夏四月之吉,琼台韩袭芳题于浙东书舍。”可知韩氏铜版是活字版,并且印于浙东。庆元县旧属浙江处州府,在浙、闽二省之交,地颇偏僻,而居然也有铜版。
1701102411
1701102412 6)芝城(建宁)
1701102413
1701102414 现存的明代铜活字本中,以芝城铜版《墨子》十五卷最为藏书家所艳称,白纸,蓝印二册。卷八末页中间有“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岁次壬子季夏之吉,芝城铜版活字”一行。卷十五末中间有“嘉靖壬子岁夷则月中元乙未之吉,芝城铜版活字”字样。自六月至中元,只有一个半月,即已印成。芝城由芝山得名,为建宁府城之别名,也就是现在福建的建瓯县。因此芝城铜版实际上就是建宁府城的铜活字版。后来看到明版《墨子》有堂策槛主人识语凡例云:“购求四方,得江右芝城铜版活字缮本。”不称铜版活字本,而作铜版活字缮本,似为据铜版活字抄缮的写本,而非铜字原本。芝城铜版又印有《通书类聚尅择大全》。
1701102415
1701102416 7)建阳
1701102417
1701102418 建宁除府城有铜版外,其属邑建阳县也有铜版,建阳铜版可考的有游榕制品。明万历元年(1573年)湖州茅坤印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题“建阳游榕活版印行”,或“闽建阳游榕制活版印行”,书一出版,一时争购,至令楮贵。何以见得游榕所制活版不是木字,而是铜字呢?这可从第二年(1574年)印本《太平御览》得到证明。因为这两部书的大字与小注小字,字体一模一样,四周单边,排印格式、纸墨等也多相同。而《御览》版心下方,往往有“宋版校正,闽游氏仝版活字印一百余部”,目录卷五有“宋版校正,福建游氏梓制活版,排印一百余部”大字两行。所谓“仝版”即铜版之简写,有些地方又作“饶氏仝版”,“宋版校正,饶氏仝版活字印行壹百余部”。这一副铜版盖为游榕所制,后为游、饶两氏合伙所有,故在同一书内或称游氏仝版,或称饶氏仝版。所谓饶氏即福建书商饶世仁。常熟周堂从闽贾饶世仁购得半部宋版《御览》,又借无锡顾氏、秦氏所藏的半部,合成全书作为底本,印好一百余部,与顾、秦二家分而有之。这部一千卷一百十八册的大书,虽然一再标明用宋版校正,而校对马虎,脱误错字不少,字体歪斜,又有个别字横排的,排版技术亦不高明。奇怪的是这两部书不在建阳印,却在江浙印,可见他们的工作流动性很大。
1701102419
1701102420 明代铜活字,并非纯铜,而是铜合金。文献上只说华燧范铜版锡字,华珵所制活版甚精密,至于如何制法,缺少资料。唐锦则称:“近时大家多镌活字为铜印。”似乎铜字是镌刻的。有人认为大概是用字模浇制的,虽然个别字体不很规则,最常用的字可能不只一个字模,所以同一个字,字形就有出入,浇铸很粗率,需要修整,才能应用。因无明确记载,又无实物留传,是铸是刻,仍难肯定。
1701102421
1701102422 总计明代铜活字本可考者约有62种,以无锡华家为最多,安家次之,建宁、常州又次之。清黄丕烈跋《铜活字墨子》云:“古书自宋、元版刻而下,其最可信者莫如铜版活字,盖所据皆旧本,刻亦在先也。”明铜活字本为清代以来藏书家所宝爱。
1701102423
1701102424 3.铅活字
1701102425
1701102426 中国自制的铅活字最早见于明弘治末至正德初年(1505~1508年)。陆深《金台纪闻》云:“近日毗陵人用铜、铅为活字,视版印尤巧便,而布置间讹谬尤易。”明代常州人不但用铜版,又创为铅字,在制造金属活字方面有卓越的成就。
1701102427
1701102428 (五)清代活字
1701102429
1701102430 1.木活字
1701102431
1701102432 清代木活字更被广泛使用,流行几遍各省。方以智云:“沈存中曰:‘庆历中有毕昇为活版,以胶泥烧成。’今则用木刻之,用铜版合之。”所谓铜版合之,或指木字排在铜版制的字盘内而言。清初至乾隆年间活字版在南北各地流行。明代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盛行金属活字印书,而清初方以智、王士祯提到的是木活字铜版印刷,可见金属活字印书至清初已逐渐衰落。
1701102433
1701102434 乾隆时济南周永年倡议用活字印《儒藏》,欲使《儒藏》起到现代图书馆与出版机构的作用,并供给贫寒阅览者以饮食与薪水。国内学宫书院,名山古刹,凡有《儒藏》的地方,都预备活版一副,刷印秘籍,互通有无,如此数十年,书籍渐次流通,可以由少变多。周氏拟用活字版来增产书籍,互通有无,是首先主张大规模采用活字印刷的人。
1701102435
1701102436 乾隆帝修《四库全书》时想把从《永乐大典》内辑出来的佚书,刊印流传。而原先藏在武英殿铜字库内的铜字、铜盘,已被改铸为铜钱,因有“毁铜昔悔彼,刊木此惭予”的诗句。自注云:“且使铜字尚存,则今之印书不更事半功倍乎?深为惜之。”而这次要印的书数量多,雕版非易。当时管理武英殿刻书事务,原籍朝鲜的金简(?—1794年)建议,最好用枣木活字来排印,不但可以提前出书,并且可以大量节省工料费用。他把刻木版与木活字仔细对比,举出一个生动的例子,说雕15万个大小枣木字及木槽版、添空木子箱格等,共需银1400余两。而刻一部司马迁《史记》,须写刻字1189000零,需梨木版2675块,合计工料银也要1450余两。而有了一付枣木活字版后,一劳永逸,各种书籍都可任意排印,何等方便,而后者印出来的,只是一部《史记》而已。他用这种算细账的方法,说服了乾隆。乾隆看了他的奏折,批了“甚好,照此办理”。又叫他添备十万余字。次年(1774年)五月,共刻成大小枣木字253500个,实用银1749两1钱5分,连同备用枣木子、摆字楠木槽版、夹条、检字归类用松木盘、套版格子、字柜、版箱、版凳等,统共实用银2339两7钱5分。用这套新造的活版工具,先后共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每种用连四纸(或作连史纸)与竹纸印刷,前者约5部至20部,专备宫中等处陈设,后者约300部左右,定价通行。今日所看到的几乎均为黄色竹纸本。每种书前均冠有乾隆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诗》一首。
1701102437
1701102438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把这部丛书颁发到东南五省,并准所在翻版通行,而江、浙、闽、赣、粤五省官书局先后翻刻的仍为雕本,并非活字本,故有的封面题“乾隆丁酉九月颁发,奉敕重锓”字样。乾隆末、嘉庆间又排印了周煌《续琉球国志略》、《乾隆八旬万寿盛典》、《吏部则例》等八种,行字与《聚珍版丛书》本不同,世称为聚珍版单行本。
1701102439
[ 上一页 ]  [ :1.701102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