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244e+09
1701102440
1701102441
1701102442
1701102443 武英殿聚珍版是清代内府所造的木活字,规模比较大,它是在元王祯的方法基础上加以发展与改进的。如王氏先在一块整版上雕字,用细锯锯开,而这次则先做一个个独立的木子,把字样贴于木子上刻字。王氏削竹片为界行,而这次则先用梨木按书籍式样,每幅刻十八行格线名套版,印刷时先印框栏格子,再印文字于套格内,因此每页四周边栏接口处,不像一般活字本留有缺口。王氏用小竹片来垫版,这次则改用纸折条。王氏用转轮排字盘,以字就人,而这次则改用字柜,按照《康熙字典》分子、丑、寅、卯十二支名,排列12个大字柜,每柜做抽屉200个,每屉分大小8格,每格贮大小各4字,俱标写某部某字及画数,则知在于何屉,如法熟习,举手不爽。摆字的需要某字时,向管字人喊取,管字人听声就给他,当时认为“如此检查便易,安摆迅速”。大概摆大字书,每人一日可排二版,小字只排一版。又恐同时摆书,某一类字重复出现太多,字数不敷应用,则创为按日轮转之法,暂排别书,等木字归类后,继续排原书。印刷时如遇大热天,木子渗墨膨胀,即略为停手,将版盘风晾片刻,再为刷印。金简把办理这次印书经验写成总结,从造木子、刻字、字柜、槽版、夹条、顶木、中心木、类盘、套格、摆书垫版、校对印刷、归类,逐日轮转办法,分别条款,一一绘图说明。用这套聚珍版木字摆印,名《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如图2.14所示)。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详明具体,是中国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武英殿聚珍版在故宫西华门内的武英殿。这大批珍贵的木字久贮武英殿内,未能充分利用。后来竟被值班的卫兵们拿来烤火取暖,早已荡然无存了。
1701102444
1701102445 自从《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介绍了简单易行的印书方法后,各地官衙私家纷纷仿效,地方衙门均曾用活字印书,印本均不多。同、光间在各省先后设立官书局,刊刻经史,多者至数百种。有人以为全部是刻版,其实也不乏活字。清代书院与明代书院一样,有的也用活字印书。清代私家木活字更为盛行,士大夫为了扬名显亲,与表彰先贤起见,往往自制活字,或借用或购买活字,来刊印自己与祖先的著作或当地的文献。还有营业性的书坊,不少采用木字印书。
1701102446
1701102447 总之,清代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陕西、甘肃等十四省,已各有活字印本了。
1701102448
1701102449 清代木活字印本除家谱外,不及雕版远甚。又活字印本数量一般亦较刻版为少,有的只刷印数部,多的也不过印数十部或百余部而已。清代木活字又印报纸,这是沿袭崇祯十一年(1638年)以后的老法。袁栋说“近日邸报往往用活版配印,以便屡印屡换,乃出于不得已,即有讹谬,可以情恕也。”乾隆初年如此,直至清末仍如此。19世纪还用木活字印《京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维新派人士在北京用木刻活字,出版一种刊物,也名《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又名《中外公报》。隔日发行一册,形式与《京报》相似,每册只有论说一篇,每期印一两千份,随同《京报》附送王公大臣;但在是年冬就被清政府封禁。
1701102450
1701102451 木活字家谱:
1701102452
1701102453 中国古代重视门阀,故谱牒之学甚盛。家谱在元、明又兴起,清代大盛行。最通行者为家谱与宗谱两名,多用木活字印。家谱与方志是中国史学中两大巨流,一是家族史,一是地方史。
1701102454
1701102455 清代木字家谱分布在江、浙、皖、赣、湘、鄂、川、闽等省。清代木活字家谱,以江、浙两省占压倒多数,而两省中尤以浙江绍兴府、江苏常州府为最多。这些地区多聚族而居,族权发达,几乎村村有祠堂,每姓有家谱。绍兴府八县中县县有谱,绍兴一带有专门从事印谱的工人,俗称“谱匠”或“谱师”,其中仅嵊县谱师,清末即多至一百余人。每当秋收后,他们挑着字担,到绍兴或宁波一带乡镇做谱。他们字担上的木字或称木印,只有两万多字,分大、小两号,是用梨木雕成的宋体字,遇缺字则临时补刻,字盘用杉木制,用竹片垫平。
1701102456
1701102457 嵊县谱匠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为了把字排得更好更快,把字盘分常用字盘与生僻字盘两类,又称内盘与外盘。内盘放置常用的皇帝年号,天干地支,年月日时,长次幼男女,讳字号行,娶配适葬,一、二、三、四……数字及之、乎、者、也等虚字。外盘为便于记忆,编成“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等五言诗二十八句。把头脚偏旁同类的字排在诗句的每一字下,如君(群)王(弄理圣王)立(产端)殿(殿殳)堂(尚掌),只要记住诗句,检字就比较迅速。这样既不同于武英殿的字柜,又异于王祯的转轮盘,在文字排列上,又突破了字典的部首常规,这种革新创造精神是很可取的。他们由五六人或七八人组成一班,内分刻字、图像、排字、刷印、打杂,而以包头(经理)总其成。工作时间视族分大小,谱中资料多少而定,少则一两月,多则四五月或半载即可完工。宁波所属鄞县、慈溪、镇海、奉化亦流行谱牒,台州、金华、衢州所属次之,浙西又次之。
1701102458
1701102459 江苏以常州、无锡一带为最盛。常州的排印工在清代最负盛名。包世臣云:“常州活版字体差大,而工最整洁,始惟以供修谱,间及士人诗文小集,近且排《武备志》成巨观,而讲求字画,编排行格,无不精密。”又“底刻而面写,检校为易,以细土铺平,版背折归皆便。”常州木字一头刻字,底面又写字,所以拣字归字比较容易。又用细土在字盘内铺平,作为垫版之用,以此印工被称为“泥盘印工”。因为常州泥盘印工技术高明,所以安徽人将省立的官书局——曲水书局设立在常州龙城书院先贤祠内,醵金招募梓人,自备聚珍。甚至有四川人把家谱稿本也寄到常州排印,而常州印工不到四五十天,就把《泸州南门高氏族谱》印好。常州附近的苏州府、镇江府及其所属各县也流行家谱。安徽则以旧徽州府绩溪、歙、黟、休宁、祁门、婺源六县及桐城为盛。安庆、宁国、池州、庐州四府偶有之。
1701102460
1701102461 家谱一般印数自七八部至十数部,或二三十部,也有多至四五十部甚至一百部的,每部编成字号,由各房珍藏。多用洁白连史纸印。开本甚大,因为木字大,本子自然随之而大,普通多为高约30厘米左右,宽约20厘米左右。绍兴、宁波一带的印本,有高至46厘米,宽至37.5厘米的。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江西余干《黄埠徐字宗谱》竟高至50厘米,宽至33厘米,比一般印本宽大得多。清代活字家谱除木字外,又有用泥字或铜字印的各一种。
1701102462
1701102463 2.铜活字
1701102464
1701102465 清代政府最早制作的活字是铜字,比木字约早60年。康熙年间已有了铜字,《星历考原》、《数理精蕴》、《律吕正义》这几部天文、数学、音乐书籍,康熙末都用内府铜字排印。陈梦雷在诚亲王胤祉邸,借用内府铜字,印行了他的《松鹤山房诗集》九卷,《文集》二十卷。诗文集宋字而略近颜体,笔画较粗,与《古今图书集成》横轻直重的标准方体字不同。
1701102466
1701102467 陈梦雷,康熙九年进士,因附耿精忠被发配关东。康熙三十七年东巡,梦雷献诗,得赦还京,皇帝令其辅导皇三子胤祉读书。他为了报答知遇之恩,曾研精覃思,利用王府及自己藏书,编辑了一部包罗万象的类书3600余卷,名为《汇编》。从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开始,向王府领银雇人抄写,至四十五年四月全书告成。仅在5年内,完成了这部大书的初稿。五十五年进呈钦定,赐名《古今图书集成》,于同年设馆,由陈梦雷所取修书人员80人,继续增订,约于五十八年完成。陈氏《汇编》原为3000余卷。《图书集成》有1万卷,似乎是增加了6000多卷。这部有1600千万字的巨著,还是国内外学者经常使用的重要参考书。用铜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是清内府最大的印刷工程。康熙五十九年奉谕旨刷印。
1701102468
1701102469 乾隆帝称,康熙年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刻铜字为活版”。武英殿刻铜字人每字工银二分五厘,比木刻宋字(明体)、软字(楷体)的工资几乎贵几十倍,金属坚硬,比木版难刻,工价自然倍增。当时不说铸铜字人,而说“刻铜字人”,可见铜字是刻的。这部大类书排印完工后,没有听说再印何书,就把大批铜字藏在武英殿的铜字库,设有库掌一员,拜唐阿二名,专门管理。后来就被这些管理人员监守自盗,恰巧北京钱贵,他们怕受罚,就建议毁铜铸钱。乾隆九年(1744年)将铜字库所残存的铜字、铜盘统统销毁,改铸铜钱。后来乾隆想出版从《永乐大典》内辑出来的佚书时,已后悔无及,不得不重新雕造大批枣木活字了。
1701102470
1701102471 1)江苏
1701102472
1701102473 清代民间使用铜活字最早者,要算吹藜阁,吹藜阁主人可能为苏南常熟一带人。其印本有《文苑英华律赋选》四卷,在书名页与目录下方及卷四终末行,均有“吹藜阁同版”五字,同版就是铜版的简写,明人或写作“仝版”。书为虞山钱陆灿选,有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钱氏写的自序说:“于是稍简汰而授之活版,以行于世。”封面说是铜版,他又说是活版,其为铜活字版无疑。不过他没有说明铜活字版是自己的,或借用别人的。它的出版比《图书集成》要早四十年,是清代最初的铜字本。
1701102474
1701102475 2)杭州
1701102476
1701102477 浙江杭州铜字印书可考的,有咸丰二年(1852年)吴钟骏用聚珍铜版,印行他的外祖父长洲孙云桂所著的《妙香阁文稿》三卷,《诗稿》一卷。吴氏在跋文中称:“今岁长夏,校巡事毕,始以聚珍铜版,排次成文,印以行世。”他在杭州做官,遇聚珍版,就把它排印,可知铜字并非他自有,而是借用别人的。另一部杭州铜字本,是第二年(1853年)满洲人麟桂在浙江做官时排印《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末册有“省城西湖街正文堂承刊印”一行,是由麟桂出资,而由杭州书坊承印,书中只说用活字版印之。何以知其为铜字呢?因为它与福田书海林氏的铜版字体完全相同,以致又有人以为这部丛书是咸丰三年林氏铜版本。案林氏铜版本有《军中医方备要》,而此丛书七种中,也有这一种,两相比较,两书内容相同,字体行款一模一样,但有一两页未满行的,字数却不同,两本同中有异,可知并非一时所摆。盖一印于福州,一印行杭州,致有此微异。林氏排印的似乎只有《军中医方备要》,而此七书中每种前有麟桂题词,并无林氏之名,封面题麐月方伯集印,其为麟桂印于杭州无疑。又《水陆攻守战略秘书》的字体,与上述《妙香阁诗文稿》也几乎完全相同,而《妙香阁诗文稿》明明是铜聚珍本,因此他们都是铜字本。杭州所用的铜字,大概就是福州福田书海林氏的铜字,至于何以他的铜字会流落到杭州,则文献不足,无从查考了。
1701102478
1701102479 3)福州(林春祺)
1701102480
1701102481 福田书海的铜活字,为福州林春祺所造。春祺20岁时曾赴杭州、苏州读书,跟他的父亲宦游洛阳、广东。他从小就听他的祖父和父亲谈起古铜版书,常常惋惜社会上没有铜版,以致古今博学之士的宝贵著作,因无力刊版而失传。他为了实现祖父的志向,于是从18岁那年起,就捐资兴工镌刻,花了20多万两银子,辛苦了20年,终于照《洪武正韵》笔划,刻成楷书铜字大、小各20余万字,古今字体悉备,大、小书籍皆可刷印。林氏镌刻了大、小铜字多至40余万个,在亚洲制造金属活字史上是罕有其匹的。这样在制造时财力、物力、人力上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无怪他说:“为之实难,成更不易,中间几成而不成者屡矣。半生心血,销磨殆尽,岌岌乎黾勉成此。”又说:“岁乙酉(1825年)捐资兴工镌刊,时春祺年十八,至丙午(1846年)而铜字版告成。”前后经过21年,时林氏年仅40岁。林氏原籍福清之龙田,因即名此铜版为“福田书海”云。林氏所印有顾炎武《音学五书》,而所见者只有顾氏《音论》和《诗本音》两种。在《音论》卷首有林氏自己写的《铜版叙》一篇(如图2.15所示),说明造铜活字的原因和经过,是中国制造铜活字的仅有文献。
1701102482
1701102483
1701102484
1701102485
1701102486 书名反面有“福田书海铜活字版,福建侯官林氏珍藏”四行。《诗本音》末记镌刊铜版姓名,有“古闽三山林春祺怡斋捐镌”字样。铜字楷体精美,纸墨精良,每页版心下方均有“福田书海”四字。又林氏所印《军中医方备要》二小册,黄纸封面题“侯官林氏铜摆本”,行款字数与前二书同,版心却无“福田书海”四字,亦无出版年月。林春祺又印有《四书便蒙》十四册,版心有“福田书海”,扉页有“考镌铜字侯官林氏珍藏”。
1701102487
1701102488 4)台湾(武隆阿)
1701102489
[ 上一页 ]  [ :1.701102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