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254e+09
1701102540
1701102541 《龙安府志》(道光二十年修订)记载,硝出江油朝阳洞、大兴洞二处,每年煎付小河营(清四川松潘镇驻军所辖兵营)使用。
1701102542
1701102543 明初设置的松潘卫和永宁卫(治所分别在今四川松潘和叙永)距江油不远,出土的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永宁卫军器局所制火铳使用的火药,也与江油硝矿所产的硝石有关。
1701102544
1701102545 2003~2004年,北京市文物工作者与绵阳市、江油市,组织考察组考察,发现江油市重华镇老君山有多处古硝矿遗址,以及流传多年的制造烟火的工艺。2005年,该处已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上述文献记载和古硝洞开采遗址的发现(如图3.2所示),表明江油很可能是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源地之一。
1701102546
1701102547
1701102548
1701102549
1701102550 与硝石相比,硫磺产地的分布要广泛得多。《太平御览》所说的硫磺产地汉中(今陕西南郑),地处古蜀道中米仓道北端的起点,其南至四川巴中(今巴中县),与江油同在陇蜀道交通网上。硫磺除汉中地区外,其他地方也多有分布。大约在西汉时期,人们在湖南、山西、河南等地也发现了硫磺的产地。《淮南子·本经训》中有“流黄出而朱草生”之说。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在《南都赋》的“赭垩流黄”之句中也提到了硫磺。《名医别录》中称硫磺产于太行、河西、东海牧牛山谷中。《本草经集注》说硫磺生于北徐州(今山东临沂一带)、箕山(今河南开封南),以及湖南等地。《图经本草》说硫磺出南海诸番、广南及荣州(今四川荣县、威远)等处。《魏书》和张华的《博物志》则说新疆的博乐、伊宁、乌鲁木齐东也出产硫磺。
1701102551
1701102552 2.对硝石和硫磺医药特性的研究
1701102553
1701102554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记载,秦末汉初的太仓公淳于意(公元前215年~?年)说:“菑川(今山东临淄)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臣意往……即饮以消石一剂”,结果药到病除,乳汁涌出。
1701102555
1701102556 长沙马王堆汉墓于1973年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用硝石治病之方:“稍(硝)石直(置)温汤中,以洒痈”〔44〕,即可用来治疗痈疽之病。据专家考证,此方约问世于《黄帝内经》成书之前的战国期间,抄录于秦汉之际,说明当时已有医家用硝石作为医治疡痈的药剂。
1701102557
1701102558 甘肃武威的旱滩在1972年11月,发现了一批东汉(公元25~220年)早期的医学简牍,共92片,有涉及针灸、内科、外科、小儿科、妇科等30多个方剂,所列药品有100味之多,分属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硝石为所用16种矿物药材之中〔45〕。
1701102559
1701102560 在东汉问世的《神农本草经》中,把365种药物分成三类;硝石被列为上品无毒药材之第6种,尊为君,主养命;硫磺被列为中品毒性较小药材之第2种,称作臣,主养性;将毒性剧烈的药材列为下品,称佐使,有125种,主治病〔46〕。
1701102561
1701102562 由于医家们对硝石配制药剂治病的功效作了神话式的宣传,说用汞(水银)炼丹,“与硝服之,三十年,返如童子”;又说用朴硝“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如仙”,用硝石“炼之如膏,久服轻身”。这类宣传正中梦想长生久视、永远主宰人间的帝王们的下怀。于是他们便倡导炼丹,乃至走火入魔。然而多年炼丹的结果,并没有出现服用仙丹而长生不死的奇迹。不过炼丹家的实验活动并没有完全白费,正是由于他们在炼丹时发生的灾祸中,发现了硝石和硫磺、含碳物质合炼时发生的燃爆现象,人类才因此而发明了火药。
1701102563
1701102564 3.对硝石和硫磺化学特性的研究
1701102565
1701102566 正是这种研究,使炼丹家得出了硝石、铅、水银等为阴性药物(是指色泽晦暗,品性好伏不动,不易燃烧,生于山阴水旁和寒冷之地的药物)和硫黄、雌黄、雄黄等为阳性药物(是指色赤黄或青绿,见火易飞,容易燃烧和易于升华,生于山阳之地的药物)的结论,并在阴阳化合理论(即取阴阳之髓,发天地造化之功,水火相济之力)的基础上发明了火药。记载这类研究的实验甚多。
1701102567
1701102568 东汉炼丹家魏伯阳(活跃于公元147~167年间),在《周易参同契》中,记载了用硫磺同水银化合,能生成红色汞的结果。从而使人们的研究涉及了硫磺的化学性质。此后,人们又在多次实验中,发现硫磺着火后会升腾蹦跳,性质十分活跃。又有人在实验中发现硝石能同许多物质发生作用,以及将硝石撒到炭火上会产生火焰的现象,所以炼丹家常用硝石同其他物质进行合炼,以改变和调整某些药品的性质。
1701102569
1701102570
1701102571
1701102572
1701102573 由于自然界中生成的硝有“真硝石”(即硝酸钾,亦称火硝或烟硝)与“朴硝”两大类,它们都有苦味,色白如霜雪,呈针、芒形结晶,易溶于水,且外观很相似,所以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找到区分它们的科学方法。陶弘景(如图3.3所示)则是找到这种方法的第一人。他在《本草经集注》中说,若把硝石放在火焰上燃烧,发现有紫青烟升起,而将朴硝放在火焰上燃烧,则没有这种现象,从而将硝石同朴硝作了明显的区别,并因此创造了用“焰色法”鉴别硝酸钾的方法,为提炼纯硝配制火药奠定了基础。这种方法在近代化学实验中仍在采用。
1701102574
1701102575 时至唐代,随着人们对硝石和硫磺药物特性和化学特性研究的深入,炼丹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达,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1701102576
1701102577 (二)盛唐社会奠定了火药发明的基础
1701102578
1701102579 唐朝是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基础最雄厚、科学文化最发达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1701102580
1701102581 1.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
1701102582
1701102583 (1)农田水利发达。创造了用翻车和筒车等水车灌溉的技术,修筑了219处河渠、堤岸、陂塘,提高了灌溉效益。采用了江东犁和铁犁铧,扩大了农垦面积,全国总人户迅速上升,已超过西汉时期的1200多万户之数。
1701102584
1701102585 (2)手工业规模巨大。官府和私营手工业十分可观,朝廷管辖手工业的少府监有工匠19850人,将作监有工匠15000人。
1701102586
1701102587 (3)分工甚为细密。纺织印染业有织布、绢、绫、罗、绸、缎、大型地毯以及印染青、黄、白、皂、紫等色彩。陶瓷业有著名的唐三彩。金属冶铸业有银、铜、锡、铁冶168个,创造了用灰吹法炼银的技术。
1701102588
1701102589 (4)造船业能力巨大,仅贞观十八年(644年)就建造各型船只400艘,创造了水密隔舱技术,发展了车轮船的建造技术,战船的装备得到了改善。造纸等手工业作坊遍布全国。
[ 上一页 ]  [ :1.701102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