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2631e+09
1701102631 火药的发明是人类认识和利用火的第二次革命
1701102632
1701102633 (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火是第一次革命
1701102634
1701102635 人类最初认识和利用的自然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了吃熟食和脱离动物界的时期。人类第一次认识和利用的火,是自然界中大量生长的林木柴草和煤脂膏油等含碳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产生的,燃烧过程中所生成的CO和CO2等气体,缓慢地向空中释放。这种慢燃烧除产生光和热外,不会发生爆炸(如图3.6所示)。
1701102636
1701102637
1701102638
1701102639
1701102640 (二)人类认识和利用火药的燃爆火是第二次革命
1701102641
1701102642 火药的燃烧所需要的氧,是由硝石在燃烧中释放出来的,人们称火药为自供氧内燃烧体系。这种燃烧会在刹那间释放出大量的CO、CO2、N2等高温高压氧体,其体积比参加燃烧的物质增大千百倍,并产生大量的光、热和冲击波,当药量足够大时,便会产生强大的摧毁和杀伤力:大树被折断,房屋被摧倒,石头被崩碎。如果将它们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就会将容器胀破,发生剧烈的爆炸和发出巨大的声响(如图3.7所示)。对火药燃烧后所产生化学能的利用,使人类征服自然和生存条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升和改善,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根本性的巨大贡献。
1701102643
1701102644
1701102645
1701102646
1701102647 (三)创造与发展了烟火文化
1701102648
1701102649 北宋初的烟火匠与统兵将领开始将火药用于制造烟火与火器。
1701102650
1701102651 1.用于制造烟火用品
1701102652
1701102653 北宋末南宋初,东京汴梁(今开封)便设立了烟火作坊,将改进了的火药,制成爆仗、烟火、起轮、走线、流星、水爆、地老鼠、成架烟火、烟火屏障等制品,用于节日和喜庆〔47〕。每逢元宵佳节,皇宫内、官府家和街巷中,到处都张灯结彩,燃放爆仗,点放烟火,渲染节日的气氛。自此以后,相沿成俗。自14世纪起,中国的烟火技术便在周边和东南亚国家中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烟火技术已被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用于盛大节日和重大活动中,甚至举行烟火比赛,成为当今世界所特有的烟火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
1701102654
1701102655 2.用于烟火戏的表演
1701102656
1701102657 据《东京梦华录·京瓦技艺》、《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武林旧事·诸色艺人》、《梦粱录·除夜》等书记载,北宋的开封已设有烟火戏场,借助烟火效应,演出“烟粉鬼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的节目,甚至利用火药燃气的反冲力,演出“钟馗捉鬼”、“八仙过海”、“五鬼闹判”等带有形象和动作的神话戏目。还有利用烟火的遮障效应作为戏台的配景和场次的更换,增加视觉效果。这类技术在现今的电影、电视剧和各种戏剧中也广为采用。
1701102658
1701102659 3.用于军体表演
1701102660
1701102661 《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对此描述较为详细:参加演习的军士分为5~7队作刺杀表演后,即以施放爆竹为号,进行换场。第一次施放后,烟火大起,有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烟火(此火为松香点燃之火),如鬼神者上场……绕场数遭,或就地施放烟火之类;第二次施放后,乐部奏乐,有青面涂绿,戴面具金睛,饰以豹皮锦绣着带之类,持各种兵器表演;第三次施放后,有假面长须如钟馗模样,与四人作鬼舞;第四次施放后,有烟火涌出,人面不相睹,烟火中有七人,皆文身披发,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刺;第五次施放后,又放烟火,人皆假面异服,如同庙中神鬼塑像,谓之歇仗;第六次施放后,有各种打扮的人上场,各握棹刀,作夺刀击刺之态。如此有数十对表演者,表演多达十余场。
1701102662
1701102663 4.用于水军演习
1701102664
1701102665 据《武林旧事·观潮》的描述,浙江水军每年都要趁钱塘江潮来临之际进行阅军。阅军开始后,战船“蒙冲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分合五军之势,并有乘骑舞刀弄枪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而黄烟四起,人忽略不相睹,水崩轰烈,声崩如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701102666
1701102667 (四)开创了战争史上火器与冷兵并用的时代
1701102668
1701102669 北宋建立后,为了进行统一战争,以及在北方同西夏、辽朝进行作战的需要,便在开封所建立的大型兵器制造作坊“广备攻城作”中,设置了制造各种兵器的21个作坊,其中“火药作”则是专门制造火器的作坊。
1701102670
1701102671
1701102672
1701102673
1701102674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鉴于北方御侮之需,便要求文武大臣和统兵将领,除精通历代和本朝用兵方略,以求在军事谋略上胜于对手外,还要熟谙军事技术的有关问题,以求在技术和战术上超越前人,胜过对方,做到“兼形势”而“用技巧”,在兵器制造上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改变以往统兵将领“鲜古今之学”而又昧于军事技术的状况,便下令由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丁度等人,编纂军事百科性兵书《武经总要》(如图8所示)。该书在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刊印时,完整地记载了三个军用火药配方〔48〕。
1701102675
1701102676 1.配制了世界上最早的三个火药配方
1701102677
1701102678 火球火药方晋州硫黄十四两、窝黄七两、焰消(后来写成硝)两斤半、麻茹一两、干漆一两、砒黄一两、定粉一两、竹茹一两、黄丹一两、黄蜡半两、清油一分、桐油半两、松脂十四两、浓油一分……旋旋和匀,以纸五重裹衣,以麻缚定,更别熔松脂敷之,以砲(宋以后写成炮)放……
1701102679
1701102680 蒺藜火球火药方硫黄一斤四两、焰消两斤半、粗炭粉五两、沥青二两半、干漆二两半,捣为末;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一分,剪碎;用桐油和小油各二两半、蜡二两半,熔汁和之。(外傅药料为)纸十二两半、麻十两、黄丹一两一分、灰末半斤,以沥青二两半、黄蜡二两半,熔汁和合,周涂之。
[ 上一页 ]  [ :1.7011026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