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03390
1701103391
马家窑文化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高度发达,例如甘肃永靖三坪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彩陶瓮,高达49.3厘米,有“彩陶王”之称,绘黑彩漩涡纹。甘肃兰州市土谷台出土的马厂类型彩陶瓮,绘黑彩、红彩蛙纹。
1701103392
1701103393
1701103394
1701103395
1701103396
1701103397
1701103398
1701103399
4.利用竖穴式升焰窑进行还原烧成
1701103400
1701103401
这是烧制技术上的一项创新。例如山西垣曲县古城宁家坡遗址庙底沟二期文化的两座陶窑(如图1.16、1.17所示)都建在大壕沟旁边的断崖上,由火膛、火道、窑室、窑门、出烟窨水口构成。装窑后将窑门基本上封闭,只留一个观火孔。
1701103402
1701103403
1701103404
1701103405
1701103406
这种陶窑既可以烧氧化焰,又可以烧还原焰。推测烧还原焰的方法是:在氧化烧成之后,将火口的大部分加以覆盖,只留一个小口用来加柴、通风和掏灰;用石板或陶器将出烟窨水口封闭,上面覆盖草拌泥,并且用土埂围成一个窨水池;然后进行还原烧成,窑门上的观火孔成为临时的出烟口,窑内火焰的流向实际上变成半倒焰,火焰上升到封闭的窑顶便倒下来,向坯体传热后,废烟气从观火孔排出窑外。经过还原烧成,陶胎内的铁质大部分由红色的氧化铁还原成灰色的氧化亚铁。然后将观火孔和火口都完全封闭,将水慢慢地倒入窨水池内,水透过覆盖层逐渐渗入窑内,遇到高温立即变成蒸汽,呈现雾状,将陶器与外界隔绝,防止重新氧化,结果烧制出灰陶和灰褐陶。灰褐陶是还原不充分所致。
1701103407
1701103408
五、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的制陶技术
1701103409
1701103410
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公元前2500~前2070年)的文化遗存有山西的陶寺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湖北的石家河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陕西的客省庄二期文化,甘肃、青海和宁夏的齐家文化等。考古界将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称为“龙山时代”。
1701103411
1701103412
1.快轮制陶技术的第一次高潮
1701103413
1701103414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呈现出快轮制陶技术的第一次高潮,山东沿海地区成为轮制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例如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的鬶(如图1.18(a)、(b)所示)和甗(如图1.18(c)、(d)所示),三个袋足分别轮制,倒着拉坯成型,内壁和外表留有螺旋式拉坯指痕,三个袋足拼接在一起成为下半身,上半身另外轮制,再与下半身拼接在一起。薄胎高柄杯又称蛋壳黑陶高柄杯,代表了山东龙山文化轮制技术的最高水平。
1701103415
1701103416
1701103417
1701103418
1701103419
胶州市三里河墓葬出土的31件薄胎高柄杯(如图1.19所示)具有以下特征:
1701103420
1701103421
一是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杯身底部与柄上端相接(如图1.19(a)~(d)所示),共5件,占总数(31件)的13%;第二类,杯身下部垂入柄内成为胆(如图1.19(e)~(h)、(j)~(1)所示),共24件,占总数的77.42%;第三类,杯身全部下垂至柄内成为典型的胆(如图1.19(i)所示),共2件,占总数的6.45%。将第二、第三类加在一起,有胆有壳的双层套杯共26件,占总数的83.87%。双层套杯是陶器结构上的创新。杯的各部分是分别轮制的,胆是倒着拉坯成型的,然后将各部分粘接在一起,达到严丝合缝。
1701103422
1701103423
二是从纹饰上看,少数杯身有弦纹,多数柄部有弦纹或竹节纹,这些纹饰是在快轮慢用修整过程中加工而成的。一部分柄部有划纹或镂孔,这些纹饰是在轮修之后施加的。由此可见薄胎高柄杯是纹饰复杂的工艺美术品。
1701103424
1701103425
1701103426
1701103427
1701103428
三是从口径、器高、胎厚及重量上看,口径在9~15.3厘米之间,平均值为12.43厘米;器高在12~22.7厘米之间,平均值为16.60厘米;胎厚在0.3~1.5毫米之间,平均值为0.72毫米。最有代表性的一件(如图1.19(g)所示),口径14.2厘米,胎厚0.3毫米,重量不及40克。由此可见,薄胎高柄杯的口径、器高适中,胎薄如蛋壳,重量极轻,制作时要求快轮装置的精密度高,轮盘旋转又快又平稳,轮制技术精湛,在轮制技术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1701103429
1701103430
2.黄河中游地区流行模制法
1701103431
1701103432
陶寺遗址陶寺文化的肥足鬲(如图1.20所示),器身为手制成型,内壁布满错乱的麻点纹,是从陶垫上翻印下来的。三个袋足为分别模制成型,内壁布满排列整齐的麻点纹,是从内模上翻印下来的。将三个袋足分别贴附在器身底部,然后在器身内壁切割成三个大圆洞,使器身内部与袋足内部相通。又如瘦足鬲(如图1.21(b)~(e)所示),利用三足内模(如图1.21(a)所示)三个袋足合制,整体脱模。
1701103433
1701103434
1701103435
1701103436
1701103437
1701103438
1701103439
[
上一页 ]
[ :1.701103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