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344e+09
1701103440
1701103441
1701103442
1701103443
1701103444
1701103445
1701103446 3.还原烧成技术和渗碳技术的成熟
1701103447
1701103448 由于还原烧成技术的普及和成熟,烧制出大批颜色纯正的灰陶。还原烧成的灰陶与氧化烧成的红陶相比,具有较强的耐酸碱腐蚀的性能,因而明显地提高了陶器的质量,还原烧成技术成熟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山东沿海地区成为渗碳技术最发达的地区,蛋壳黑陶高柄杯渗碳透彻,代表了渗碳技术的最高水平。由于渗碳是将微小的碳粒渗入到陶胎的孔隙之内,将孔隙堵塞,可以防止盛在陶器内的液体往外渗漏,因此,渗碳技术的成熟也具有重要意义。
1701103449
1701103450 4.彩绘陶工艺有所发展
1701103451
1701103452 彩绘陶是在烧制后的陶器上用彩色颜料进行绘画装饰的陶器。例如山西襄汾县陶寺墓地出土的彩绘陶盘,在经过渗碳的黑衣陶上用朱砂绘成红色龙纹图案;彩绘陶壶,在黑衣陶上用朱砂和方解石绘成红、白两种颜色的变体动物图案。
1701103453
1701103454 六、夏商时代的制陶技术
1701103455
1701103456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共经历了1000多年。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时代的文化中心在河南,典型的文化遗存有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此外还有河南渑池县郑窑遗址、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山西垣曲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以及江西等地区的印纹硬陶。
1701103457
1701103458 1.快轮制陶技术明显倒退
1701103459
1701103460 夏商时代的快轮制陶技术进入了低潮阶段,慢轮制陶、泥条筑成法重新上升到主要地位,例如渑池县郑窑遗址的陶器(如图1.23所示),内壁有明显的泥条痕迹。
1701103461
1701103462
1701103463
1701103464
1701103465 2.模制的陶鬲得到发展
1701103466
1701103467 例如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鬲(如图1.24(b)所示),三个袋足分别模制,拼接成下半身。上半身为手制成型,然后与下半身相接。
1701103468
1701103469
1701103470
1701103471
1701103472 3.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先后出现
1701103473
1701103474 夏代出现印纹硬陶,商代出现原始瓷,从此,制陶技术向制瓷技术过渡,整个过渡时期从夏代至汉代长达2000多年。
1701103475
1701103476 印纹硬陶系指有拍印或滚印的纹饰、质地坚硬的陶器,例如福建闽侯黄土仑遗址出土的商代印纹硬陶豆,拍印雷纹。黄陂盘龙城出土的商代硬陶瓮(如图1.25(a)所示),也拍印雷纹。
1701103477
1701103478
1701103479
1701103480
1701103481 印纹硬陶所用的原料是高硅质黏土,其特点是高氧化硅、低助熔剂、质地较粗、耐火度较高。由于质地较粗,不宜采用快轮拉坯成型,只好采用泥条筑成法成型,而且必须经过认真拍打或滚压以便加固,拍打或滚压的同时在坯体上产生拍印或滚印的纹饰即印纹;由于耐火度较高(这是内因),并且在窑温较高的平焰窑内烧制(这是外因),结果成为烧温度相当高(达1150℃)、质地坚硬、吸水率低的印纹硬陶。江西鹰潭市角山窑址出土的商代陶拍(如图1.26(b)所示)、陶棍(如图1.26(a)、(c)所示),是在坯体上拍印或滚印纹饰时使用的工具,拍打外表时,内壁用陶垫(如图1.26(d)(e)所示)作依托。
1701103482
1701103483
1701103484
1701103485
1701103486 4.平焰窑的出现
1701103487
1701103488 平焰窑俗称龙窑,例如江西清江县(今樟树市)吴城的商代平焰窑(如图1.27(c)所示),呈长条状,窑炉一侧有九个投柴口,将燃烧室分散开来,从而使窑室内各部位的坯体均匀受热。浙江上虞县李家山的商代平焰窑(如图1.27(d)所示),也呈长条状,窑底倾斜度为16度,因此对空气的抽力较大,升温速度较快。平焰窑容易维持还原气氛,有利于提高陶器的质量。
1701103489
[ 上一页 ]  [ :1.701103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