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03417
1701103418
1701103419
胶州市三里河墓葬出土的31件薄胎高柄杯(如图1.19所示)具有以下特征:
1701103420
1701103421
一是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杯身底部与柄上端相接(如图1.19(a)~(d)所示),共5件,占总数(31件)的13%;第二类,杯身下部垂入柄内成为胆(如图1.19(e)~(h)、(j)~(1)所示),共24件,占总数的77.42%;第三类,杯身全部下垂至柄内成为典型的胆(如图1.19(i)所示),共2件,占总数的6.45%。将第二、第三类加在一起,有胆有壳的双层套杯共26件,占总数的83.87%。双层套杯是陶器结构上的创新。杯的各部分是分别轮制的,胆是倒着拉坯成型的,然后将各部分粘接在一起,达到严丝合缝。
1701103422
1701103423
二是从纹饰上看,少数杯身有弦纹,多数柄部有弦纹或竹节纹,这些纹饰是在快轮慢用修整过程中加工而成的。一部分柄部有划纹或镂孔,这些纹饰是在轮修之后施加的。由此可见薄胎高柄杯是纹饰复杂的工艺美术品。
1701103424
1701103425
1701103426
1701103427
1701103428
三是从口径、器高、胎厚及重量上看,口径在9~15.3厘米之间,平均值为12.43厘米;器高在12~22.7厘米之间,平均值为16.60厘米;胎厚在0.3~1.5毫米之间,平均值为0.72毫米。最有代表性的一件(如图1.19(g)所示),口径14.2厘米,胎厚0.3毫米,重量不及40克。由此可见,薄胎高柄杯的口径、器高适中,胎薄如蛋壳,重量极轻,制作时要求快轮装置的精密度高,轮盘旋转又快又平稳,轮制技术精湛,在轮制技术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1701103429
1701103430
2.黄河中游地区流行模制法
1701103431
1701103432
陶寺遗址陶寺文化的肥足鬲(如图1.20所示),器身为手制成型,内壁布满错乱的麻点纹,是从陶垫上翻印下来的。三个袋足为分别模制成型,内壁布满排列整齐的麻点纹,是从内模上翻印下来的。将三个袋足分别贴附在器身底部,然后在器身内壁切割成三个大圆洞,使器身内部与袋足内部相通。又如瘦足鬲(如图1.21(b)~(e)所示),利用三足内模(如图1.21(a)所示)三个袋足合制,整体脱模。
1701103433
1701103434
1701103435
1701103436
1701103437
1701103438
1701103439
1701103440
1701103441
1701103442
1701103443
1701103444
1701103445
1701103446
3.还原烧成技术和渗碳技术的成熟
1701103447
1701103448
由于还原烧成技术的普及和成熟,烧制出大批颜色纯正的灰陶。还原烧成的灰陶与氧化烧成的红陶相比,具有较强的耐酸碱腐蚀的性能,因而明显地提高了陶器的质量,还原烧成技术成熟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山东沿海地区成为渗碳技术最发达的地区,蛋壳黑陶高柄杯渗碳透彻,代表了渗碳技术的最高水平。由于渗碳是将微小的碳粒渗入到陶胎的孔隙之内,将孔隙堵塞,可以防止盛在陶器内的液体往外渗漏,因此,渗碳技术的成熟也具有重要意义。
1701103449
1701103450
4.彩绘陶工艺有所发展
1701103451
1701103452
彩绘陶是在烧制后的陶器上用彩色颜料进行绘画装饰的陶器。例如山西襄汾县陶寺墓地出土的彩绘陶盘,在经过渗碳的黑衣陶上用朱砂绘成红色龙纹图案;彩绘陶壶,在黑衣陶上用朱砂和方解石绘成红、白两种颜色的变体动物图案。
1701103453
1701103454
六、夏商时代的制陶技术
1701103455
1701103456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共经历了1000多年。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夏商时代的文化中心在河南,典型的文化遗存有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此外还有河南渑池县郑窑遗址、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山西垣曲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以及江西等地区的印纹硬陶。
1701103457
1701103458
1.快轮制陶技术明显倒退
1701103459
1701103460
夏商时代的快轮制陶技术进入了低潮阶段,慢轮制陶、泥条筑成法重新上升到主要地位,例如渑池县郑窑遗址的陶器(如图1.23所示),内壁有明显的泥条痕迹。
1701103461
1701103462
1701103463
1701103464
1701103465
2.模制的陶鬲得到发展
1701103466
[
上一页 ]
[ :1.7011034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