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03517
1701103518
1701103519
2.印纹硬陶流行于西周
1701103520
1701103521
例如江苏句容县浮山果园西周墓出土的印纹硬陶坛,器表拍印方格纹;印纹硬陶瓶,器表拍印曲折纹。
1701103522
1701103523
3.半倒焰窑基本定型
1701103524
1701103525
例如天马—曲村春秋居址春秋中期的半倒焰式馒头窑(如图1.32所示),由窑门、火膛、窑床、完全封闭的窑顶、后壁的垂直竖烟道组成,在形式上属于同穴式窑,即火膛与窑室处于同一洞穴之内。半倒焰窑容易维持还原气氛,因而用它烧制而成的陶器,其质量明显高于用升焰窑烧制而成的陶器。
1701103526
1701103527
1701103528
1701103529
1701103530
八、战国秦代的制陶技术
1701103531
1701103532
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秦始皇以武力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封建诸侯割据的历史,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帝国即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在陕西临潼县的秦始皇陵东侧发掘了秦代兵马俑坑三处,这是秦始皇陵园建筑的一部分,共出土陶俑1179件,陶马132匹。
1701103533
1701103534
1.秦始皇陵兵马俑集秦代制陶技术之大成
1701103535
1701103536
兵马俑一般为两层胎,内层为夹砂陶,外层为泥质陶,两层胎的优点是既坚固又美观,这是用料方式上的一种创新。一般采用泥条筑成法和外模制法成型,例如陶俑躯干的内壁有泥条痕迹(如图1.33所示),俑头为前后合模成型(如图1.34所示),陶马的躯干、马头由许多块泥片斗合而成,马腿为左右合模成型(如图1.35所示)。兵马俑是彩绘陶,烧制后绘红、绿、紫、蓝、黄、白、黑、赭等色。
1701103537
1701103538
1701103539
1701103540
1701103541
1701103542
1701103543
1701103544
2.秦兵马俑制陶技术空前发展的社会原因
1701103545
1701103546
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利的社会条件。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全国财力、物力的集中,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陵园建设,可见综合国力增强是烧制兵马俑最重要的社会条件。随着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以陶俑和木俑代替活人殉葬的社会风气日益盛行,可见兵马俑是社会制度和丧葬制度变革的产物。统治阶级、制陶手工业管理者及制陶工匠都将陶俑、陶马看作真人、真马,以兵马俑军阵的形式颂扬秦始皇武力统一中国的业绩,可见兵马俑是秦代社会思潮的产物。二是有效的管理制度。据(吕氏春秋》记载,秦代对手工业,尤其是官府手工业实行“物勒工名”的管理制度,即在工匠所造的器物上刻上工匠的名字,来考核工匠的心诚不诚,如果工作中有不当之处,就要追究责任,以至定罪。可见“物勒工名”实际上是一种责任制。 目前在陶俑、陶马身上发现工匠名字249个,去掉重复的实际上有80个。事实表明,“物勒工名”的管理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兵马俑的质量。
1701103547
1701103548
3.空心砖的成型方法
1701103549
1701103550
空心砖是大型建筑用陶,呈长方形,内部空,故名空心砖,用作宫殿建筑物的台阶或用它建造墓葬的椁室,以代替木质椁室。空心砖是战国中晚期制陶工匠的一项创新,它在客观上符合空心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力与实心物体所承受的压力相等的原理,因此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701103551
1701103552
空心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后来其他地方也制造。例如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战国晚期的空心砖(如图1.36所示),采用泥板逐块拼接法成型,属于模制法范畴。以泥板作为从泥料到坯体的中间环节,以逐块拼接作为处理泥板的方法,所使用的模制工具应是木质的井字形箱状外模和双工字形托板(如图1.37)。推测外模是由底板、前帮、后帮、左挡头、右挡头构成,其优点是便于安装和拆卸;托板由上下两块长方形木板(顶板和底板)、中间两块方木(支柱)构成,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拆卸和移动的内模。双工字形内模的出现解决了砖坯内部形成空心这个关键问题。
1701103553
1701103554
1701103555
1701103556
1701103557
1701103558
1701103559
1701103560
九、汉代的制陶技术
1701103561
1701103562
汉代包括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和东汉(公元25~220年)两个时期,是封建社会逐步走向兴盛的历史时期,文化遗存有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山西平朔汉墓、陕西西安市汉长安城窑址等。
1701103563
1701103564
1.快轮制陶技术呈现出第二次高潮
1701103565
1701103566
在汉代,制陶业已经成为一种商品生产,是三大手工业(冶铁、髹漆、制陶)之一,制陶作坊不仅有私营的,而且有官营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快轮制陶技术呈现出第二次高潮,轮制陶器数量极多,而且普遍容积较大,烧成温度较高,甚至明器的烧成温度也在1000℃左右,这一点与以往的明器显然不同,几乎都采用还原焰烧成,成为颜色纯正的灰陶。轮制技术第二次高潮的规模远远超过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龙山时代)的第一次高潮,例如在山西朔州市博物馆,12000余件汉代轮制陶器集中在一起的壮观景象就显示出这一点。
[
上一页 ]
[ :1.7011035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