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3567e+09
1701103567
1701103568 2.外模制法基本上取代了内模制法
1701103569
1701103570 一部分陶容器(如耳杯)或器物的部件(如器盖、双耳、三足)采用外模制法成型,外模制法包括单模制法、合模制法两种,其优点是可以利用坯体干燥收缩的性能自动脱模。汉代外模制法已经达到部件标准化的程度(如图1.38所示),突出表现在博山盖的制作上(如图1.38(b)的器盖所示)。当时人盛传东海有蓬莱等三座仙山,于是将器盖制作成山形,象征蓬莱仙境。部件标准化是指利用一种外模制作的部件可以与不同的器物配套使用或者作为附件安装在不同的器物上。博山盖的制法是:先制成母模,经过烧制;再利用母模翻制成外模,经过烧制;然后在外模之内填泥制成博山盖坯体。这样一件母模可以翻制成多件外模,一件外模又可以翻制成多件制成品。由于部件标准化,博山盖这种形状复杂的器物,可以进行批量生产,还可以通用,彼此换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701103571
1701103572
1701103573
1701103574
1701103575 3.彩绘陶成为汉代装饰工艺的显著特征
1701103576
1701103577 例如洛阳烧沟西汉墓出土的彩绘龙纹陶壶。平朔汉墓出土的彩绘陶达800余件(如图1.38所示),在陶器总数(12000余件)中占6%强,色彩有白、黑、灰、红、黄、绿、蓝七种,汉代彩绘陶装饰工艺达到了高峰。
1701103578
1701103579 4.西汉出现了低温铅釉陶
1701103580
1701103581 例如河南三门峡市出土的汉代绿釉鸮尊。陕西宝鸡市谭家村四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晚期褐红釉加彩壶。低温铅釉以铅的氧化物作为助熔剂,以铜作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一次烧成,烧成温度为900℃左右。
1701103582
1701103583 5.半倒焰窑有明显改进
1701103584
1701103585 例如汉长安城的陶窑(如图1.39所示),在窑室内设有隔火墙,使火焰通过墙上的进火孔均匀地进入窑室;还设有分火道隔墙,将窑窒分为左右两部分,使火焰经过墙上的通火孔均匀流动;在窑壁与窑床相接处,设有三个进烟口,与后面的三个烟道连接,往上汇成一个主烟道,将废烟气排出窑外。这些措施都使窑室内各部位的温度均匀,可以防止局部出现生烧或过烧的现象,从而提高了陶器的成品合格率和质量。
1701103586
1701103587 十、北魏的制陶技术
1701103588
1701103589 北魏(公元386~534年)的制陶技术,过去报道甚少。拓跋鲜卑是鲜卑族的一部,公元398年魏王拓跋珪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都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直到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大同作为北魏都城将近百年。大同南郊北魏墓群是拓跋鲜卑的文化遗存,发掘167座墓葬,共出土陶器754件,其中普通陶器占93.37%(如图1.40、图1.42、图1.43所示),釉陶占6.63%(如图1.44、图1.45所示)。
1701103590
1701103591 1.慢轮装置的复原
1701103592
1701103593 鲜卑族制陶所使用的陶轮装置以慢轮为主,快轮为辅。使用慢轮时,在器底与轮盘之间一般不设置隔离层,直接在轮盘上制作坯体,这一点与本地区汉族的制陶技术不同,在泥料的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器底产生慢轮装置的印痕,包括车筒榫头及木楔印痕、轮盘圆心定位点印痕、轮盘木板印痕,这些印痕为复原北魏慢轮装置提供了依据。慢轮装置复原如下(如图1.41所示):由轮盘、车筒、车桩等构件以及车坑组成,在车筒榫头中央设一个小凹坑作为轮盘的圆心定位点。与快轮相比,慢轮的缺点是:车筒内壁直接与车桩接触,由于接触面大,摩擦力也大,限制了轮盘转速的提高,因此利用慢轮不能直接将泥料拉坯成型。
1701103594
1701103595
1701103596
1701103597
1701103598
1701103599
1701103600
1701103601
1701103602
1701103603
1701103604 2.普遍装饰暗纹是北魏陶器的民族特色
1701103605
1701103606 暗纹是在坯体含水量甚低的条件下,用质地坚硬、前端圆钝而光滑的工具(如骨器)滑压而成的线条状纹饰,在光线照射下可以显示出图案。暗纹是北魏手制普通陶器上最常见、纹样种类最多、最有鲜卑民族特色的一种纹饰,反映了豪放的民族性格,在682件手制普通陶器中,装饰暗纹的有419件,占61.44%。
1701103607
1701103608 3.制陶技术上反映出民族融合
1701103609
1701103610 有些陶器外表刻画着汉字,例如壶(如图1.42(a)、(b)所示)刻画两个“生”字;罐(如图1.43(a)所示)刻划一个“儿”字,在“儿”字当中多写了两横,是错别字。在陶器上刻划汉字表明鲜卑族陶工在学习汉族制陶技术的同时也学习汉族的文化。
1701103611
1701103612
1701103613
1701103614
1701103615 4.鲜卑族首创低温铅釉陶的二次烧成法
1701103616
[ 上一页 ]  [ :1.7011035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