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354e+09
1701103540
1701103541
1701103542
1701103543
1701103544 2.秦兵马俑制陶技术空前发展的社会原因
1701103545
1701103546 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利的社会条件。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全国财力、物力的集中,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陵园建设,可见综合国力增强是烧制兵马俑最重要的社会条件。随着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以陶俑和木俑代替活人殉葬的社会风气日益盛行,可见兵马俑是社会制度和丧葬制度变革的产物。统治阶级、制陶手工业管理者及制陶工匠都将陶俑、陶马看作真人、真马,以兵马俑军阵的形式颂扬秦始皇武力统一中国的业绩,可见兵马俑是秦代社会思潮的产物。二是有效的管理制度。据(吕氏春秋》记载,秦代对手工业,尤其是官府手工业实行“物勒工名”的管理制度,即在工匠所造的器物上刻上工匠的名字,来考核工匠的心诚不诚,如果工作中有不当之处,就要追究责任,以至定罪。可见“物勒工名”实际上是一种责任制。 目前在陶俑、陶马身上发现工匠名字249个,去掉重复的实际上有80个。事实表明,“物勒工名”的管理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兵马俑的质量。
1701103547
1701103548 3.空心砖的成型方法
1701103549
1701103550 空心砖是大型建筑用陶,呈长方形,内部空,故名空心砖,用作宫殿建筑物的台阶或用它建造墓葬的椁室,以代替木质椁室。空心砖是战国中晚期制陶工匠的一项创新,它在客观上符合空心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力与实心物体所承受的压力相等的原理,因此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701103551
1701103552 空心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后来其他地方也制造。例如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战国晚期的空心砖(如图1.36所示),采用泥板逐块拼接法成型,属于模制法范畴。以泥板作为从泥料到坯体的中间环节,以逐块拼接作为处理泥板的方法,所使用的模制工具应是木质的井字形箱状外模和双工字形托板(如图1.37)。推测外模是由底板、前帮、后帮、左挡头、右挡头构成,其优点是便于安装和拆卸;托板由上下两块长方形木板(顶板和底板)、中间两块方木(支柱)构成,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拆卸和移动的内模。双工字形内模的出现解决了砖坯内部形成空心这个关键问题。
1701103553
1701103554
1701103555
1701103556
1701103557
1701103558
1701103559
1701103560 九、汉代的制陶技术
1701103561
1701103562 汉代包括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和东汉(公元25~220年)两个时期,是封建社会逐步走向兴盛的历史时期,文化遗存有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山西平朔汉墓、陕西西安市汉长安城窑址等。
1701103563
1701103564 1.快轮制陶技术呈现出第二次高潮
1701103565
1701103566 在汉代,制陶业已经成为一种商品生产,是三大手工业(冶铁、髹漆、制陶)之一,制陶作坊不仅有私营的,而且有官营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快轮制陶技术呈现出第二次高潮,轮制陶器数量极多,而且普遍容积较大,烧成温度较高,甚至明器的烧成温度也在1000℃左右,这一点与以往的明器显然不同,几乎都采用还原焰烧成,成为颜色纯正的灰陶。轮制技术第二次高潮的规模远远超过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龙山时代)的第一次高潮,例如在山西朔州市博物馆,12000余件汉代轮制陶器集中在一起的壮观景象就显示出这一点。
1701103567
1701103568 2.外模制法基本上取代了内模制法
1701103569
1701103570 一部分陶容器(如耳杯)或器物的部件(如器盖、双耳、三足)采用外模制法成型,外模制法包括单模制法、合模制法两种,其优点是可以利用坯体干燥收缩的性能自动脱模。汉代外模制法已经达到部件标准化的程度(如图1.38所示),突出表现在博山盖的制作上(如图1.38(b)的器盖所示)。当时人盛传东海有蓬莱等三座仙山,于是将器盖制作成山形,象征蓬莱仙境。部件标准化是指利用一种外模制作的部件可以与不同的器物配套使用或者作为附件安装在不同的器物上。博山盖的制法是:先制成母模,经过烧制;再利用母模翻制成外模,经过烧制;然后在外模之内填泥制成博山盖坯体。这样一件母模可以翻制成多件外模,一件外模又可以翻制成多件制成品。由于部件标准化,博山盖这种形状复杂的器物,可以进行批量生产,还可以通用,彼此换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701103571
1701103572
1701103573
1701103574
1701103575 3.彩绘陶成为汉代装饰工艺的显著特征
1701103576
1701103577 例如洛阳烧沟西汉墓出土的彩绘龙纹陶壶。平朔汉墓出土的彩绘陶达800余件(如图1.38所示),在陶器总数(12000余件)中占6%强,色彩有白、黑、灰、红、黄、绿、蓝七种,汉代彩绘陶装饰工艺达到了高峰。
1701103578
1701103579 4.西汉出现了低温铅釉陶
1701103580
1701103581 例如河南三门峡市出土的汉代绿釉鸮尊。陕西宝鸡市谭家村四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晚期褐红釉加彩壶。低温铅釉以铅的氧化物作为助熔剂,以铜作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一次烧成,烧成温度为900℃左右。
1701103582
1701103583 5.半倒焰窑有明显改进
1701103584
1701103585 例如汉长安城的陶窑(如图1.39所示),在窑室内设有隔火墙,使火焰通过墙上的进火孔均匀地进入窑室;还设有分火道隔墙,将窑窒分为左右两部分,使火焰经过墙上的通火孔均匀流动;在窑壁与窑床相接处,设有三个进烟口,与后面的三个烟道连接,往上汇成一个主烟道,将废烟气排出窑外。这些措施都使窑室内各部位的温度均匀,可以防止局部出现生烧或过烧的现象,从而提高了陶器的成品合格率和质量。
1701103586
1701103587 十、北魏的制陶技术
1701103588
1701103589 北魏(公元386~534年)的制陶技术,过去报道甚少。拓跋鲜卑是鲜卑族的一部,公元398年魏王拓跋珪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都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直到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大同作为北魏都城将近百年。大同南郊北魏墓群是拓跋鲜卑的文化遗存,发掘167座墓葬,共出土陶器754件,其中普通陶器占93.37%(如图1.40、图1.42、图1.43所示),釉陶占6.63%(如图1.44、图1.45所示)。
[ 上一页 ]  [ :1.701103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