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349e+09
1701103490
1701103491
1701103492
1701103493 5.彩绘陶工艺迅速发展
1701103494
1701103495 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处于夏商之际,出土彩绘陶(如图1.28所示)420件,约占随葬陶器总数(1683件)的25%,彩绘的颜料有朱砂、赤铁矿粉,绘画工具应是毛笔,在经过渗碳的黑色器表上绘成复杂的图案。彩绘陶的制作工艺一丝不苟,但是烧成工艺相当马虎,烧成温度多数为600~700℃,硬度低,容易破碎,是专门为死者随葬之用而制作的明器,也称冥器。
1701103496
1701103497
1701103498
1701103499
1701103500 七、西周春秋时代的制陶技术
1701103501
1701103502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和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时代,仍然属于奴隶社会。文化遗存有陕西长安县张家坡西周墓地、山西曲沃县、翼城县天马-曲村居址和墓葬、山西侯马市上马墓地等。西周王朝的文王建丰邑,武王建镐京,张家坡墓地是丰镐遗址内的墓地。天马-曲村是早期晋都所在地,上马墓地是晚期晋都的墓地。
1701103503
1701103504 1.陶器的成型工艺
1701103505
1701103506 仍然以泥条筑成法为主,例如天马-曲村出土的陶罐(如图1.29所示),内壁有泥条痕迹。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陶鬲,均为手制。上马墓地出土的陶鬲(如图1.30所示),内壁有泥条痕迹,成型方法是先倒筑泥筒,后合拢成裆。周族大力推广手制的陶鬲,使手制陶鬲成为周代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上马墓地出土陶鬲877件,占随葬陶器总数965件的90.88%,该墓地简直是一座陶鬲地下博物馆。
1701103507
1701103508
1701103509
1701103510
1701103511
1701103512
1701103513
1701103514 快轮制陶技术仍然处于低潮,天马—曲村春秋居址出土少量春秋晚期细柄豆(如图1.31所示),柄足内壁有螺旋式拉坯指痕。此外,在豆盘内壁和柄足外表装饰暗纹。
1701103515
1701103516
1701103517
1701103518
1701103519 2.印纹硬陶流行于西周
1701103520
1701103521 例如江苏句容县浮山果园西周墓出土的印纹硬陶坛,器表拍印方格纹;印纹硬陶瓶,器表拍印曲折纹。
1701103522
1701103523 3.半倒焰窑基本定型
1701103524
1701103525 例如天马—曲村春秋居址春秋中期的半倒焰式馒头窑(如图1.32所示),由窑门、火膛、窑床、完全封闭的窑顶、后壁的垂直竖烟道组成,在形式上属于同穴式窑,即火膛与窑室处于同一洞穴之内。半倒焰窑容易维持还原气氛,因而用它烧制而成的陶器,其质量明显高于用升焰窑烧制而成的陶器。
1701103526
1701103527
1701103528
1701103529
1701103530 八、战国秦代的制陶技术
1701103531
1701103532 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秦始皇以武力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封建诸侯割据的历史,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帝国即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在陕西临潼县的秦始皇陵东侧发掘了秦代兵马俑坑三处,这是秦始皇陵园建筑的一部分,共出土陶俑1179件,陶马132匹。
1701103533
1701103534 1.秦始皇陵兵马俑集秦代制陶技术之大成
1701103535
1701103536 兵马俑一般为两层胎,内层为夹砂陶,外层为泥质陶,两层胎的优点是既坚固又美观,这是用料方式上的一种创新。一般采用泥条筑成法和外模制法成型,例如陶俑躯干的内壁有泥条痕迹(如图1.33所示),俑头为前后合模成型(如图1.34所示),陶马的躯干、马头由许多块泥片斗合而成,马腿为左右合模成型(如图1.35所示)。兵马俑是彩绘陶,烧制后绘红、绿、紫、蓝、黄、白、黑、赭等色。
1701103537
1701103538
1701103539
[ 上一页 ]  [ :1.701103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