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3781e+09
1701103781 磁州窑的装饰工艺有两类:一类是白地“铁锈花”工艺。白地“铁锈花”是一种釉下彩。例如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缠枝花卉瓶和白釉黑花梅瓶,装饰程序是:在坯体上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层上用“斑花石”颜料绘画;再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由于“斑花石”的含铁量高低不同,或者由于烧成温度高低不同,呈现为白地黑花或白地褐花。另一类是剔花工艺。装饰程序是:在坯体上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层上施一层“斑花石”釉料;再于釉层上刻划出纹饰,进行剔花。由于剔花的地方不同,剔花之后,形成两种花卉图案:一种是黑色花卉,例如北宋黑釉雕刻花纹罐,将花纹以外地方即非花纹部分的“斑花石”釉层剔掉,露出白色化妆土层,然后在器表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黑色花卉呈现为阳纹;另一种是白色花卉,例如北宋登封窑雕刻花卉执壶,将花纹以内地方即花纹部分的“斑花石”釉层剔掉,露出白色化妆土层,然后在器表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白色花卉呈现为阴纹。
1701103782
1701103783 此外,磁州窑的珍珠地划花工艺也具有特色。例如北宋登封窑珍珠地双虎纹瓶,在坯体上先刻划双虎纹,再刻划虎周围的青草纹,然后在空白处用管状工具戳印出排列密集的小圆圈纹,就像成串珍珠一样,因此将这种装饰工艺称为珍珠地划花。最后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1701103784
1701103785 3.宋代耀州窑瓷器
1701103786
1701103787 耀州窑以陕西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窑场,始烧于唐代,宋代大发展,金元时代持续生产。产品以青釉瓷为主,釉呈橄榄色,青中显黄,烧成气氛偏氧化则呈现姜黄色或茶黄色。
1701103788
1701103789 耀州窑的装饰工艺有两种:一种是刻花工艺。例如宋代耀州窑遗址出土青瓷梅瓶,刻花,青釉呈橄榄色;宋代耀州窑凸花莱菔尊,莱菔就是萝卜,刻花,釉呈姜黄色;另一种是印花工艺。例如北宋耀州窑印菊花碗模,这是制作碗时使用的内模,内模上刻有菊花纹,将内模上的花纹压印在碗的内壁称为印花;北宋耀州窑青釉印花水波游鱼纹碗,内壁压印水波纹和四尾游鱼,青釉呈橄榄色。
1701103790
1701103791 4.宋代汝窑和汝官窑瓷器
1701103792
1701103793 汝窑又称临汝窑,分布在河南临汝县境内,以严和店窑为代表,这是民窑。始烧于北宋中期,直到金代盛烧不衰。河南宝丰县清凉寺窑是一处烧制御用青瓷的“汝官窑”。
1701103794
1701103795 汝窑和汝官窑的釉都是一种乳光釉,也称乳浊釉,具有一种不透明感。釉色较深的称为天蓝,较淡的称为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其中以天青为贵。汝官窑的特点是:常以开片即冰裂纹作为装饰。例如北宋中晚期汝瓷刻花鹅颈瓶,刻折枝莲花,施天蓝釉,布满开片;北宋晚期汝瓷小口细颈瓶,施天青釉,开片密布;北宋早中期汝瓷月白釉荷口碗;北宋晚期汝瓷天蓝釉加红彩碗;北宋晚期汝瓷天青釉碗;北宋汝窑瓷洗,施天青釉,布满开片。
1701103796
1701103797 汝瓷配釉常用钠含量较高的长石,这是熔剂性原料。汝官窑配釉曾经用玛瑙末作为原料,以它代替石英,显得官窑比民窑更高贵。汝瓷天蓝釉料中的氧化铁在1000℃高温下发生还原反应,釉的青色随着还原气氛的加重和温度的升高而出现,温度越高色泽越深。汝瓷的烧成温度在1250℃以上。
1701103798
1701103799 5.宋代钧窑瓷器
1701103800
1701103801 钧窑位于河南禹县境内,以钧台八卦洞窑烧制的瓷器最有代表性。始烧于唐代,北宋晚期鼎盛,金元时延续烧造。钧窑先在禹县神垢镇一带发展起来,铜红釉烧制成功以后被宫廷看中,北宋晚期徽宗期间(公元1101~1125年),在禹县县城北门内的八卦洞建立烧制宫廷用品的官窑。官窑产品除了天蓝、天青、月白釉的青瓷以外,还有紫红色调的铜红釉瓷,在铜红釉瓷当中以“玫瑰紫”、“海棠红”为典型代表。器类有作为宫廷陈设用瓷的花盆、盆奁等,盆奁是花盆的托。例如北宋钧窑玫瑰紫海棠式花盆,主色调为玫瑰紫色,间有红色,色泽鲜艳。
1701103802
1701103803 钧瓷釉是用长石、石灰石、瓷石及石英、草木灰配制而成的钙碱釉,釉内含有铜、铁、锡、磷等氧化物。铜红釉以铜屑作为着色剂。
1701103804
1701103805 钧窑的窑炉有圆形的单个窑和长方形的双连窑两种:单个窑例如禹县北宋早期的半倒焰马蹄形窑(如图2.5所示),双连窑例如禹县北宋晚期的双燃烧室半倒焰窑(如图2.6所示)。这两种窑都是在地里挖成的土质窑,其优点是保温性能好,容易形成还原气氛,而且都以木柴为燃料,火焰长,气氛稳定,没有硫化物的污染。两种窑都采用二次烧成法:第一次为低温素烧;然后多次施釉,釉层厚度可达3毫米,第二次为高温釉烧。
1701103806
1701103807
1701103808
1701103809
1701103810
1701103811
1701103812
1701103813 钧瓷釉有三个特点:第一,钧瓷釉是高温釉,釉烧温度达到1300℃;第二,钧瓷釉是乳光釉,具有一种不透明感;第三,钧瓷釉是窑变釉。所谓窑变就是在窑内釉色发生变异。施釉的器物,入窑时为一色,出窑时变成五彩缤纷,古人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窑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诗词来形容钧瓷窑变色彩繁多。
1701103814
1701103815 窑变的原因如下:釉料中的铜是对烧成气氛非常敏感的变价金属,一旦窑内气氛发生变化,在瓷釉中铜的存在状态就会立刻发生变化,可能有三种存在状态:一种是离子状态,有两价铜、一价铜,两价铜呈现蓝色,一价铜无色;另一种是铜金属微粒;还有一种是铜化合物微粒,例如赤铜矿呈现红色,黑铜矿呈现黑色。因此,窑内气氛稍有变化,就会引起一种或几种颜色消失,同时产生一种或几种不同的颜色。由此可见,在窑内气氛发生变化时,铜就立刻发生变价,这是导致釉色发生变异的根本原因。这种偶然发生在窑内的釉色变异已经为宋代的制瓷工匠所掌握。
1701103816
1701103817 这里顺便说一下,现在有些学者认为钧窑陈设用瓷的年代应为元末明初,甚至有些是明代中期产品,可见关于钧窑陈设用瓷的年代问题,学术界看法不一,尚在讨论。
1701103818
1701103819 6.宋代龙泉窑瓷器
1701103820
1701103821 龙泉窑位于浙江龙泉县,以大窑、金村两地烧制的瓷器质量最精。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期以后极盛,明中期以后渐衰。产品以民间生活日用青瓷为主,畅销国内各地,还远销海外。南宋晚期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达到青瓷釉色美的顶峰。
1701103822
1701103823 梅子青釉和粉青釉是在石灰釉中掺入草木灰,在高温下黏度大,不易流釉,因此可以多次施釉、施厚釉。采用强还原焰烧成,使釉色青翠透彻如青梅,并且呈现半透明状的玉质感。例如四川遂宁市出土南宋龙泉窑青釉贯耳瓶和鬲式炉,浙江吴兴县出土南宋龙泉窑双鱼耳青瓷炉,均为梅子青釉,有玉质感。南宋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瓢形瓶,为粉青釉。
1701103824
1701103825 龙泉青瓷釉面开片形成冰裂纹,受到污染或人工染色后,呈现“金丝铁线纹”,人们将有“金丝铁线纹”的瓷器称为“哥窑”,例如宋代哥窑鱼耳瓷炉,黄釉,有“金丝铁线纹”。釉面开片的成因是:胎与釉的膨胀系数存在差异,膨胀系数相差较大的,裂纹较密而形成小片;相差较小的,裂纹较稀而形成大片。
1701103826
1701103827 7.宋代官窑瓷器
1701103828
1701103829 官窑是由官府直接营建的瓷窑,其产品专供宫廷,以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为主。目前只在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发掘出南宋官窑,名为“郊坛官窑”。南宋后期官窑青瓷追求玉质感。采用二次烧成法:先低温素烧坯体,然后在素胎上施三至四道釉,形成厚釉,一般釉层厚在2毫米以上;再经过高温釉烧。官窑青瓷胎中氧化铁含量较高,致使口缘釉薄处露出灰色或灰紫色,底部刮釉处露胎,呈现黑褐色或深灰色,从而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例如南宋官窑贯耳瓷瓶,为“紫口铁足”,釉面开片。
1701103830
[ 上一页 ]  [ :1.7011037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