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03881
元代的青花瓷器,例如河北保定市永华南路出土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和青花狮球纹八棱玉壶春瓶、青花双龙纹扁壶。
1701103882
1701103883
明代的青花瓷器,例如青花缠枝花卉纹盘,是永乐时期的精品。青花束莲纹盘,是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的产品。宣德青花海水云龙瓷扁瓶,嘉靖青花凤穿莲纹盘,其青花用西域“回青料”。嘉靖青花双龙寿字纹盖罐,为明代大型青花瓷器佳品。隆庆青花云龙纹缸,青花也是用西域“回青料”。青花人物纹笔筒,为明末崇祯时期代表作。
1701103884
1701103885
清代的青花瓷器,大量烧制,主要用浙江产的钴土矿。例如康熙青花前赤壁赋碗,书写北宋苏轼《前赤壁赋》全文。
1701103886
1701103887
3.釉里红瓷器
1701103888
1701103889
釉里红是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始烧于元代景德镇窑。釉里红的着色彩料是用“铜花”加工而成的,“铜花’是红铜加热氧化时脱落下来的表面层即铜屑,薄而脆。加工的方法是:先将“铜花”研磨成粉末状;再加水研磨成浆状,成为铜红彩料。在坯体上先用铜红彩绘出纹饰,再施透明釉,在1350℃的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铜红彩对气氛非常敏感,只有在较强的还原气氛中才能够烧制成纯正的鲜红色,因此产量很低,传世品很少,例如元代釉里红缠枝菊瓷玉壶春瓶,明代釉里红缠枝莲纹盘,清代乾隆釉里红福寿纹葫芦瓶。
1701103890
1701103891
4.斗彩瓷器
1701103892
1701103893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以青花为主色,这是明清时代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名贵彩瓷品种,以明代成化年间的产品最佳。其工艺做法是:在已经烧制过的青花瓷器上,先用含铁红、铜的彩料绘出图案;然后在氧化气氛中低温二次烧成。铁红又称矾红,是以“青矾”为原料,经过煅烧、漂洗而成,其着色剂是氧化铁。绘彩时需要配以适量的铅粉和胶。斗彩瓷器例如清代雍正斗彩海水江山团花天球瓶、雍正斗彩花卉纹盘。
1701103894
1701103895
5.五彩瓷器
1701103896
1701103897
五彩是多彩的意思,但是并非五彩俱全,实际上凡是有红彩等三色以上的彩瓷,虽然不够五色,也叫五彩。其工艺做法是:在已经烧制过的瓷器上先用红彩、绿彩、黄彩、蓝彩、紫彩等绘出完整的画面;然后在氧化气氛中低温二次烧成,烧成温度为800℃左右。
1701103898
1701103899
五彩瓷器可分两类:一类是青花五彩,在已经烧制过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绘花纹,再经过低温二次烧成,例如明代嘉靖五彩鱼藻瓷盖罐;另一类是釉上五彩,在已经烧制过的白釉瓷器上绘花纹,再经过低温二次烧成,例如清代五彩人物棒捶瓶,康熙五彩花鸟纹盘,后一件周边有四个小开光,分别写篆体“万”、“寿”、“无”、“疆”四个字,盘外表绘五只蝙蝠,寓意“洪福齐天”。清代白地五彩龙纹盘,是五彩瓷器中的精品。
1701103900
1701103901
6.素三彩瓷器
1701103902
1701103903
在中国古代,婚嫁、祝寿等喜庆称为荤事,一般用红色;丧葬等称为素事,不得用红色。因此,把有三色以上、没有红色的瓷器称为素三彩。例如清代素三彩海水龙纹笔筒,只用白、绿、黄三色,是康熙素三彩中的佳品。
1701103904
1701103905
7.粉彩瓷器
1701103906
1701103907
清代康熙晚期利用进口彩料创烧了粉彩瓷器,至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日趋成熟,后来取代了五彩瓷器的地位,成为清代釉上彩的主流。粉彩瓷器因釉料中有含砷(砒霜)的白色彩料—“玻璃白”而得名。在经过高温烧成的瓷器上,先用粉彩绘画;再进行750℃左右的低温二次烧成。由于氧化砷起乳浊作用,对各种彩色进行粉化,使红彩变成粉红色,绿彩变成淡绿色,蓝彩变成浅蓝色,还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粉彩二次烧成的温度比五彩更低,色彩比五彩更柔和,因此有“软彩”之称。经过烧制后,釉料中的氧化砷已经基本挥发,因而其毒性基本消失,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不大。粉彩瓷器例如乾隆粉彩百鹿尊,各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又如雍正粉彩花蝶纹盘,是粉彩瓷器中的上乘之作;雍正粉彩仕女戏婴纹盘,为粉彩的代表作;雍正粉彩过枝桃纹盘,为官窑粉彩瓷器中的精品,从器外延伸到器内的画面称为过枝画;乾隆粉彩菊花纹灯笼尊,为粉彩瓷器中的佳作;乾隆粉彩百花纹委角花盆,代表了粉彩的工艺水平,委角是委婉的角。
1701103908
1701103909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然而有关制瓷技术的历史文献屈指可数。最早的一篇是蒋祈所写的《陶记》,写作于南宋(1127~1279年),后来收录于康熙21年(1682年)刊印的《浮梁县志》中。还有明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这些著作都记述了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后来都译成外文介绍到了西方。15、16世纪中国的制瓷工人和技师还到国外烧制瓷器,于是景德镇的制瓷技术也传到了国外。
1701103910
1701103911
结语
1701103912
1701103913
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701103914
1701103915
一、中国古代陶瓷技术史上的五个里程碑
1701103916
1701103917
(1)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发明了陶器,这是人工制造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第一种物质,陶器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
1701103918
1701103919
(2)夏代出现了印纹硬陶,商代出现了原始瓷,从此制陶技术向制瓷技术过渡;
1701103920
1701103921
(3)东汉出现了成熟瓷器——越窑青瓷,从此进入了制瓷时代;
1701103922
1701103923
(4)北齐出现了白瓷,唐代白瓷烧制技术已经成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是后世创造彩绘瓷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1701103924
1701103925
(5)宋代至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取得了辉煌成就:颜色釉瓷例如宋代钧窑的铜红釉,建窑、吉州窑、西夏灵武窑的黑釉,明代以后的红釉(包括霁红、宝石红、珊瑚红)、黄釉、绿釉;彩绘瓷例如元明清的白釉黑花、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素三彩、粉彩等。
1701103926
1701103927
二、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的四大突破
1701103928
1701103929
(1)制胎原料选择上的突破。以往制作陶器主要以普通易熔黏土为原料,因此限制了烧成温度的提高。从原始瓷开始,采用耐高温的原料,商周原始瓷以瓷土为原料。宋代北方瓷窑以高岭土为原料,南方瓷窑以瓷石为原料,称为“一元配方”。元明清景德镇窑以瓷石加高岭土为原料,称为“二元配方”,由于采用二元配方,使瓷胎逐步接近现代硬质瓷器的标准。
1701103930
[
上一页 ]
[ :1.7011038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