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3931e+09
1701103931 (2)坯体成型方法上的突破。这项突破表现在轮制法和模制法两方面:一方面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最后阶段出现了快轮制陶,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呈现出快轮制陶技术的第一次高潮,汉代呈现出快轮制陶技术的第二次高潮;另一方面是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出现了内模制法,战国出现了外模制法,汉代外模制法达到了部件标准化的程度。由于轮制法和模制法的采用,迅速地提高了制陶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
1701103932
1701103933 (3)窑炉建造和烧成温度上的突破。窑炉建造上的突破是从商代出现半倒焰窑与平窑焰开始的,周代至汉代这两种窑都有改进和发展。烧成温度上的突破是从商周原始瓷开始的,达到1100 至1200℃;东汉越窑青瓷达到1310℃,成为成熟瓷器;唐代邢窑白瓷达到1260至1370℃。随着烧成温度的提高,瓷器的硬度、强度和致密度也相应提高。
1701103934
1701103935 (4)釉的形成和发展上的突破。这项突破表现在高温釉与低温釉两方面,一方面商周原始瓷上出现了高温钙釉,另一方面西汉出现了低温铅釉。陶瓷工匠在釉中加入各种金属氧化物着色剂,形成颜色釉瓷;还在釉下或釉上用各种金属矿物颜料进行绘画,形成彩绘瓷。
1701103936
1701103937 参考文献
1701103938
1701103939 [1]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701103940
1701103941 [2]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701103942
1701103943 [3]赵匡华,周嘉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701103944
1701103945 〔1〕庙岩、仙人洞的数据引自张弛:《江西万年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玉蟾岩的数据引自袁家荣:《湖南道县玉蟾岩一万年以前的稻谷和陶器》,两文都载于严文明、安田喜宪主编:《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虎头梁、大龙潭(鲤鱼嘴)的数据都引自《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1年。南庄头的数据引自《考古》,1992年第11期第965页。转年的数据引自《文物》,1996年第6期第91页。
1701103946
1701103947
1701103948
1701103949
1701103950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 [:1701100364]
1701103951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 纺织技术
1701103952
1701103953 主讲者简介
1701103954
1701103955 赵 丰
1701103956
1701103957 1961年生,浙江诸暨人,1978年春考入浙江丝绸工学院。1984年在浙江丝绸工学院获工学硕士,1997年在中国纺织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1998年间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999年赴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2006年赴大英博物馆作客座研究。现任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上海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际古代纺织品研究中心(CIETA)理事,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701103958
1701103959 著有:《中国丝绸通史》、《中国丝绸艺术史》、《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等。
1701103960
1701103961
1701103962
1701103963
1701103964 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 [:1701100365]
1701103965 第一讲 中国纺织科技史概述
1701103966
1701103967 衣食住行是人类任何时间地点都离不开的基本生活需求,纺织业恰恰为人类的这种需求提供了基本保障,纺织科技也就成为人类科技史上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与世界一样,其纺织科技在科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其中的丝绸科技史对整个世界的科技史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也对世界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701103968
1701103969 一、早期纺织业的格局
1701103970
1701103971 棉、毛、麻、丝是天然纤维中最为主要和普遍的四种原料,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均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特产创造了丰富的纺织文化,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着不同特质的纺织品文化圈。粗略地说来,在旧大陆上的四大文明古国恰好与四大纺织纤维原料有着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埃及主要使用亚麻,印度以产棉为主,古巴比伦以产羊毛为主,而中国则是产丝。
1701103972
1701103973 亚麻源自近东,但似乎在埃及得到最早的纺织利用,法尤姆(Fayum)和拜达里(Badari)均发现了公元前5000年的亚麻编织物,但尚粗糙,而位于瑞士和意大利交界处的阿尔卑斯诸湖泊沿岸发现了时属公元前375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位于劳本豪森(Robenhausen)的最早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亚麻纱线和织物。
1701103974
1701103975 绵羊和山羊的最早驯化应该在西亚的两河流域,但羊毛用于纺织的面却是特别广,整个西亚、中亚、北亚和欧洲都可以看到很早时期羊毛的使用,但是,中亚地区的毛纺织很可能是前者的传播所至。
1701103976
1701103977 在印度这一古老的国度里,棉纺织的起源和发展非常早。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谷中的摩享朱达罗(Mohenjo-Daro)遗址出土了距今5500年前的棉纤维和棉织物,这些棉纤维经鉴定已确定为栽培棉的纤维,证实了印度纺织文化圈中以棉为主要的纺织原料。但时隔不久,棉纺织技术就逐渐传入波斯,并在纪元前传入欧洲与非洲,在纪元前后传入中国的西北地区。
1701103978
1701103979 而位于东方的中国则是以丝绸为主要的纺织原料。从考古学的资料来看,丝绸起源的确切时间和地点应该是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目前所知最早的丝绸利用实证发现在1926年,中国第一代的考古学家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掘了一个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了半颗蚕茧,经过许多学者的鉴定,这半颗蚕茧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利用蚕茧蚕丝的重要物证,目前,这一蚕茧被保存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内。1958年,浙江的考古工作人员在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竹筐,筐内有一些纺织品及线带之类的实物,经当时的浙江纺织研究所及后来的浙江理工大学鉴定,其中有绢片、丝线和丝带。这一遗址后来又经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发掘,又发现了一些丝带,其年代测定大约为距今4000年前后。第三处重要的物证是20世纪80年代在荥阳市青台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距今5500年左右的丝麻织物残片,这是最为明确的5000年前中国古人生产和利用丝绸的物证。由上述发现可知,中国丝绸起码已有了5000年以上的历史。后来,中国丝绸也传到附近的日本、韩国等地,成为东亚纺织文化圈的一大特色。
1701103980
[ 上一页 ]  [ :1.7011039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