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04131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1701104132
1701104133
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1701104134
1701104135
杂职练鹊;
1701104136
1701104137
风宪官:獬豸,
1701104138
1701104139
(如图1.11所示)
1701104140
1701104141
1701104142
1701104143
1701104144
清代补子有圆、方之分,圆补主要为龙、蟒之类,用于王公贵族;方补用于百官,其中:
1701104145
1701104146
文官: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八品鹌鹑、九品练鹊;
1701104147
1701104148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1701104149
1701104150
1701104151
1701104152
1701104153
在一般的丝绸图案中,丝绸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展示其流行和时尚风格的变化。青铜器、陶瓷、漆器、金银器等装饰纹样也均曾跟随丝绸装饰之风,或与丝绸风格互相影响,体现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如在青铜中期开始,各种礼器上出现的动物纹样的周边和间隙之处填满了各种小几何纹如回纹、雷纹等,可能正是由于几何纹暗花织物上加以动物主题刺绣的影响所致。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的丝绸艺术与西方的纺织艺术互相交流,形成了大唐时期最为华贵的丝绸图案,影响丝绸之路沿途的地区和国家。宋元之后设计中经常可以看到的锦地开光图案,以小几何形的琐纹如曲水纹、锁甲纹、球路纹等作地,上布带环的窠状纹样作主题,无疑也是来源于丝绸图案设计,并大量出现在瓷器、金属器、漆器及建筑等几乎所有的艺术品上。明清时期,丝绸纹样更是成为人们表达吉祥如意向往的重要手段,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岁寒三友、福寿三多、莲生百子、百年好合等都成为丝绸图案中的重要题材(如图1.12所示)。
1701104154
1701104155
五、中国纺织科技发展的三大阶段
1701104156
1701104157
从纺织生产技术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纺织史分成两个主要阶段:从商周到中唐称为古典体系,中唐之后至宋元明清为传统体系。如再细分的话,商周是古典体系的形成期,秦汉是古典体系的高峰期,而魏晋南北朝直至唐代中期是古典体系的解体并逐渐融合新技术因素的转折期。唐晚期至宋是传统体系的形成期,蒙元时期又一次吸收西方纺织技术的一些长处,到明清是传统体系的成熟期。清晚期开始受西方近代纺织技术的又一次冲击,传统体系逐渐瓦解,纺织生产的近代技术体系最终在民国时期建立,一直延续到现在。
1701104158
1701104159
1.古典体系
1701104160
1701104161
纺织生产的区域分布总体形成了北蚕南麻的主要局面,而且丝绸产地还向西北和东北扩展。当时丝绸生产的重心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政府在首都长安和齐、楚、蜀等丝绸主产地区设立了官方的丝绸生产机构。一直到唐代初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以及四川仍然是丝绸生产的重地,但长江中下游特别江南一带的丝绸生产在安史之乱后发展很快,到唐后期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1701104162
1701104163
纺织生产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凡宜蚕之地,每家每户均得树桑养蚕,并以绢作赋税,宜麻之地,则用麻布。汉代已有年贡赋丝织品500万匹的记载,曹魏时正式实行户调制,一直到唐代初期名为租庸调制,均以丝麻织品为征收对象。而在一般流通市场上,则是以丝绸作为货币的重要形式之一,以支付大宗买卖。
1701104164
1701104165
桑树树型以高干桑为主,蚕品种则以二化性为主。用于缫丝的工具在商周时是青铜甗作缫丝锅,并发明简易的缫丝工具进行热汤缫丝。约自汉代起开始使用手摇缫丝车进行缫丝,一直到唐代为止未变。麻纺织以沤、绩、纺为主,形成麻线,进行织造。
1701104166
1701104167
迟至春秋战国时,纺织生产中已出现了两种织机及织造技术。一是踏板织机,用脚控制织机的开口,同时用于丝织和麻织。二是提花机,用花本或综片来控制经丝的提升规律,仅用于丝织生产。丝织物的组织结构亦是织造技术的重要部分,这一时期以平纹组织作为基本组织,尚无真正的斜纹组织可言。纱罗织物在此时流行的是一种特殊的四经绞罗,又称链式罗。此外,提花织物尤其是织锦的显花方式通常是经显花,即用多彩的经丝在织物表面按一定规律显露而呈现花纹。
1701104168
1701104169
我国传统的染料以植物染料为主。自商周至南北朝,虽有部分染料从周边区域引进,但以国产为主。红色染料以茜草为主,亦大量使用矿物染料朱砂;蓝色用蓼蓝、菘蓝进行未发酵的直接染色;黄色则用黄栌、栀子。染色工艺多采用媒染法,主要的媒染剂则是草木灰和含铁物质。印花技术来自手工描绘,汉代开始出现真正的印花,其工具是青铜凸纹印花版,但仍结合手绘同时进行。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唐宋时期,但魏唐时期也逐步出现了新型的防染印花方法。而这一时期的刺绣方法基本均为锁绣针法,细致而繁琐。
1701104170
1701104171
此外,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贸易也表现出这种阶段性。无论是早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还是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与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是经过中亚西亚一直到达地中海沿岸地区,特别是汉唐间中原政府对西域的经营,使由沙漠与绿洲相连而成的西北丝绸之路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与这条丝绸之路相比,海上的丝绸贸易虽然已经与朝鲜、日本等国有不小的发展,但比重还显得较小。
1701104172
1701104173
2.传统体系
1701104174
1701104175
自安史之乱起,北方的战乱使南方的丝绸生产得到官方的重视,到宋室南迁,南方更加成为丝绸生产的重心,麻纺织的规模逐渐缩小。从元代起,棉花种植开始在全国各地普及,黄道婆的故事正是这一史实的反映。丝绸生产区域进一步集中到江南一带。因此,这一时期的蚕桑丝绸产区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如明代的官营织染局大部分集中在江浙两省,清代官营织造则完全集中在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地,称为江南三织造。南方大量生产丝绸,北方宫廷则大量消费丝绸,而在民间则以棉纺织业为主。
1701104176
1701104177
从纺织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来看,由于唐代中期开始实行两税法,纺织品在中央财政中的地位大大降低,丝绸的货币作用也大大减弱,以后各代逐渐以用钱进行纳税。而民间的丝绸生产更趋于商品化和专业化,江南一带形成了很多以纺织为主业的专业城镇,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专业市场。
1701104178
1701104179
丝绸的对外贸易也有了极大的变化。由于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西北方向的丝绸之路时有阻隔,而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却非常繁荣。宋元时期,南方沿海有大量的港口城市出现,丝绸产品经海运输往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再转运到其他国家。特别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写下了海上丝绸之路最伟大的篇章。
1701104180
[
上一页 ]
[ :1.7011041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