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04567e+09
1701104567 宋式锦产于苏州。康熙年间,有人从泰兴季氏处购得宋裱《淳化阁贴》十帙,揭取其上宋裱织锦22种,售于苏州机房模取花样,开始生产。这些生产出来的织锦采用了宋代图案,用的却是清代的组织,故只能称为宋式锦或仿宋锦。明清宋锦可根据工艺的精细、用料的优劣、织物的薄厚及使用性能,分为重锦、细锦、匣锦三类。重锦用丝线乃至金线或片金,在三枚经斜地显三枚纬斜花,质地厚重、精致,妆花色彩层次丰富,多用作巨幅挂轴、各种铺垫及陈设品用料;细锦组织多变,多采用短跑梭织制,用丝较细,织造较疏、厚薄适中(如图2.34所示);匣锦又称小锦,图案多小型几何填花或自然型小花,用色素雅简单,织造较粗,质地软薄,专用于装裱书画囊匣之用。
1701104568
1701104569
1701104570
1701104571
1701104572 蜀锦产于四川成都,自古有名,但明末遇乱而毁,清初由浙江人恢复,此时蜀锦亦与汉唐蜀锦有很大的区别。清代蜀锦以浣花锦、巴缎、回回锦等尤为著名,其组织大多以经线作地,纬线显花,属特结型重组织,但也有用单插合重组织的。其特点是用色鲜艳、明亮、谐调,织造精致、细密,质地较轻薄、柔软。
1701104573
1701104574 云锦一般被认为与南京相关连,较为公允的观点是云锦起源于元代,兴盛则在明清,并一直延续至今。但事实上,云锦在历史上只是对云纹织锦的美誉,它作为地方性专用名称要迟至民国时期。另一方面,云锦的品种很多,大多数都不属于锦的工艺范围,如库缎、妆花等,但也有织金和织锦确实采用了特结重组织。其织金又称库金,织锦中则有二色织金库锦、彩花库锦、抹梭妆花、芙蓉妆等品种。
1701104575
1701104576 8.起绒织物
1701104577
1701104578 绒是在织物表面通过织造的方法以形成一层绒毛的服用面料品种。中国史料中最早关于绒类织物的可靠记载应是《元史·舆服志》中的“怯绵里”,《元史》中自注为“剪茸”,也就是经过剪毛的绒类织物。
1701104579
1701104580 绒类素织物,主要有平绒、雕花绒、双面绒和玛什鲁布四种。明清文献上常见有“剪绒”、“天鹅绒”、“漳绒”、“建绒”、“卫绒”和“倭缎”等名目,它们都是经起绒组织的素织物,只是质量、外观有高下精粗之分,名称或因产地、习俗而异。其中某些品种又有“花、素之分”。但这里的花并非指提花,而是指保留部分绒圈不割破以形成割毛绒和轮圈绒两种层次的雕花。我们所说的素绒,是全割绒而不雕花的单面绒,如漳绒(素)、天鹅绒(素)、建绒等,但一般大家都称其为漳绒(如图2.35所示)。
1701104581
1701104582
1701104583
1701104584
1701104585 漳绒若需雕花,则织造时不割绒。直至全匹完成后,下机制于“绒绷”之上进行雕花。雕花工皆略谙画法。未雕花前需用粉笔将纹样绘于纸面,并在织物表面划分区域,再将纸样覆盖在织物一定部位印上纹样粉痕。雕花时即按此粉痕进行。由于雕花绒在机上不割绒,因此织造较快,一人每月可织六丈。雕花操作相当费时,大致每四张绒机配备一名雕花工人。
1701104586
1701104587 用提花的方式织出绒圈形成的图案,再在织物上进行割绒或者留下绒圈,这类起绒织物通常被称为漳缎。漳缎这一名称的来源,是基于它首创于漳州的传说。《乾隆漳州府志》称漳缎为“漳之物产”。但是,这种类型的织物在明代南京已有生产。漳缎包含一些非常精美的品种,如敷彩漳缎、金彩绒和妆花绒缎,它们足以代表我国古代丝织技术的最高水平(如图2.36所示)。
1701104588
1701104589
1701104590
1701104591
1701104592 四、印染与刺绣
1701104593
1701104594 1.最早的凸版印花
1701104595
1701104596 印花技术是绘画技术的延伸,它将染料或颜料拌以粘合剂,并用凸纹版或镂空版将其直接印在织物上显花。最早的凸版直接印花实物出土自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中出土的金银色印花绢采用金、银、黄三种颜色套印而成,这种印花方法成为中国印刷术的真正源头。但最重要的印花板实物出土于广州的南越王墓。这也是西汉初期的一座大墓,墓中不仅发现了与马王堆相似的印花织物,还出土了两块青铜质的凸纹印花版。一块较大,呈菱形,其图案与马王堆汉墓金银色印花纱的火焰纹相似;另一块较小,呈人字形,其图案与金银色印花纱的龟背骨架相似。这证实了早期采用的乃是凸版印花。
1701104597
1701104598
1701104599
1701104600
1701104601 凸版印花的出现,当与秦汉印章流行有关。就其大小来看,印花版长不过6厘米,宽不过4厘米,较普通印章略大;就其型制来看,两者之间亦十分相似,印花版背面均有一穿孔小钮,供手持压印用;使用的方法亦基本相同,当时印章多用印封泥,正文反刻,印花版则用于印织物,但印法是一致的(如图2.37所示)。因此,中国首先出现凸纹印花技术乃是与中国传统的印刷方式密切相关的。
1701104602
1701104603 用凸版进行印花的方法在魏唐间几乎没有发现什么实物,但到宋元时期变得十分流行,说明当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各地宋元墓葬中尤其是在南宋黄升墓中,发现了许多衣服边饰均是用凸纹版结合手绘印制的。从实物分析来看,这种凸纹版的大小可在长为5~50厘米之间、宽为1.5~5厘米之间,较为狭长,大概是专为印制服装边饰的花版。因此可以印彩亦可印金,将厚薄适宜的涂料色浆或粘合剂涂在花版上,印出花纹图案的底纹,或蘸上泥金印出金色的轮廓,然后再用手工敷绘或勾勒,完成整个作品。
1701104604
1701104605 2.绞缬:防染印花的原义
1701104606
1701104607 古代印花中最为常见的是防染印花,当时称之为缬。缬的本义是指绞缬,就是今日所称的扎染。唐代《一切经音义》说“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很清楚地解释了缬的本义是绞缬。最早的绞缬实物约出现于魏晋时期(如图2.38所示),但唐代文献中则有撮晕缬、鱼子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众多的名称。
1701104608
1701104609
1701104610
1701104611
1701104612 用于服饰的绞缬实物到魏晋时期开始才有较多的发现,如甘肃敦煌佛爷庙北凉墓葬中、玉门花海魏晋墓中、新疆尉犁营盘墓地及吐鲁番阿斯塔那北朝至隋唐墓葬群中均有出土,在敦煌盛唐时期的石窟中和藏经洞中亦有很多发现,图案亦有一些变化。但多为小点状,也有少量网目状和朵花状的图案。此外,日本正仓院也珍藏着一些自唐朝传去的绞缬织物。
1701104613
1701104614 从出土的实物来分析,当时的绞缬主要采用的方法共有三种:一是缝绞法,用针引线穿过织物,然后抽紧扎绞,进行染色。这种方法为缝绞法,是绞缬工艺中最常用、变化最丰富的一种方法。二是绑扎法,通过叠坯或不叠坯地将织物进行绑扎、染色形成绞缬的方法。目前所见最多的鱼子缬、醉眼缬、鹿胎缬等小点圈形的图案,都是依靠此法得到的。三是打结法,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绞缬方法,简单得无需针线,只要打个结,靠织物本身进行防染,产生的图案一般为直条纹。日本正仓院所藏一件“绯夹缬絁”似为打结法绞缬产品。青海都兰出土的晕𦄞葡萄绫或许也是打结法的产物。
1701104615
1701104616 3.夹缬:自创的雕版防染印花
[ 上一页 ]  [ :1.7011045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