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22622e+09
1701122622 这就是安布罗斯在有关公共政策的辩论中利用教会对穷人的关怀来贬低其宗教对手的典型方式。安布罗斯早在384年回绝西玛库斯关于传统供奉的呼吁时,就已将与多神教祭司相关的“世俗”特权和基督教会的社会责任加以比较了。
1701122623
1701122624 基督教会绝不为自身谋利,它也绝不占有什么……那些教会的地租和财产……也都会奉献出去。教会的一切支出都用于扶助穷人。呵,让他们(那些多神教徒)扪心自问:他们的神庙究竟赎回过多少战俘?他们为穷人提供过怎样的食粮?他们又为多少流亡者提供过赖以生存的物资? [38]
1701122625
1701122626 “凝心聚力”:更加紧密地团结一致
1701122627
1701122628 尽管安布罗斯骄傲地回应了西玛库斯,然而对穷人的关怀还不是他的中心议题。在安布罗斯看来,分量更重的仍是一个有着浓厚罗马特色的议题:基于稳定的和谐。这才是安布罗斯关于社会和教会问题的核心观念。
1701122629
1701122630 对此,安布罗斯也在更为深入的方面仿效了西塞罗。他对教会的关切穿越数世纪,与一位伟大雄辩家对日薄西山的罗马共和国之关切实现了真正的融合。西塞罗大致是在公元前46年年末至公元前44年夏天这个危机增长的时期里写作《论义务》的。他试图通过这部作品为迅速衰落的贵族政体争取支持,因而,《论义务》就成了“一部公民美德指南、一剂对未向共和国尽其义务之公民的理论良药”[39] 。
1701122631
1701122632 西塞罗的《论义务》实际上传达了一个对团体忠诚度问题的急切诉求。西塞罗认为,只有通过全心全意地接受对社会以及对彼此应尽之义务,人们才有维持文明状态的希望,但这绝不是理所当然就会实现的。西塞罗观念里的共和国是在被战火和血腥内乱所摧残的无情世界中的一片仅存的神圣乐土,而团结——乃至“凝心聚力”——便成为理解西塞罗《论义务》的关键词。
1701122633
1701122634 问题随之而来:这种增强社会联系的动力对哪些人会奏效?而这些联系又能扩展到何处?西塞罗无疑早有答案。在他看来,罗马同胞间的纽带是最为紧密的:
1701122635
1701122636 当你用理智和心灵观察一切的时候,在所有社会关系中,没有哪一种比我们每个人同国家的关系更重要、更亲切。一个祖国便囊括了这些亲切感。 [40]
1701122637
1701122638 不过西塞罗也有其哲学思考,他希望能将罗马人独特的共和国制度植根于人性之中。由于得到了人性中至善部分的指引,罗马公民会十分乐于履行对共和国的义务。此外自然还会指引他——
1701122639
1701122640 通过互相尽义务、给予和得到来为公共利益服务;或用技艺,或用劳动,或尽自己的能力使人们相互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41]
1701122641
1701122642 安布罗斯则力求将西塞罗思想中的两大“同心圆”紧密地联系起来:他力求在自己的时代里,重建作为政治家的西塞罗对共和国的强烈忠诚观念与作为斯多葛派哲学家的西塞罗对普世关怀的热情之间的联系。安布罗斯以此方式对西塞罗的《论义务》进行再创作,也是为了使基督教能在这两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作为米兰主教的安布罗斯深知自己的“共和国”是什么,因而强调大公教会特有的强烈凝聚力和强大战斗力。安布罗斯还是一位心头萦绕着无边上帝的宗教思想家,他意识到,基督教会已经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无尽的人类世界中,唯有在超越紧密联系的地方会众团体的普世善意散发开来时,普世的大公教会才能与这分裂的世界相拥,并使它重归一统。
1701122643
1701122644 在安布罗斯的圈子里,人人都了解西塞罗。不过总体来说,与安布罗斯同时代的人仍然将西塞罗看作一位关注友谊问题的作家。人们将西塞罗的作品视为模板,生硬地从中选取学院式的语句用于点缀他们寄给别人的书信。而这正是西玛库斯从西塞罗身上学到的知识,他也以此编织起使罗马世界的统治阶层紧密结合的关系网。但安布罗斯显然学到了不同的东西,他专注于西塞罗的政治思想及和谐理论,并以在教会之内建成当代的“新共和国”为目标。
1701122645
1701122646 “美德的力量……已被贪婪的天性削弱扭曲”:安布罗斯论财产与稳定
1701122647
1701122648 在探讨建立一种更有凝聚力的新型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时,安布罗斯对一种基于对人类历史的独特见解的社会观念深信不疑。他继承了被称为“古风”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普遍认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所谓的“黄金时代”,时人正是基于那个时代的自然和谐,来衡量当代的社会状况,并渴望“黄金时代”。[42] 这一传统还认为,社会中的所有恶行都是由人性中的“纯洁社会性”状态缓慢堕落至“罪恶社会性”状态导致的。对此,安布罗斯不再回顾西塞罗,而是追忆另一位更坚定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
1701122649
1701122650 当大自然的边界对所有人开放时,那曾是一个幸运眷顾的时期。然而由于人们无节制的滥用,在贪欲和奢华面前,使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断裂了。
1701122651
1701122652 [维吉尔《农事诗》第一卷第125~128行中还有如下诗句]:
1701122653
1701122654 并无农人耕作土地,亦未闻
1701122655
1701122656 如标记边界、划分土地的诸般禁事。
1701122657
1701122658 人们共享食粮,大地慷慨赠予——
1701122659
1701122660 不奢求的人们,它的财富。 [43]
1701122661
1701122662 安布罗斯十分重视塞涅卡的言论,这样的观念在安布罗斯写作《论义务》并质疑西塞罗关于“正义”的定义时,便存在于他的内心深处。在西塞罗看来,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正义的主要责任是在保证公共利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维护个人的私有权利。[44] 然而安布罗斯希望在此问题上更进一步,他认为基督徒应接受一种更加崇高而广泛的“正义”概念,仅仅是维护某人的私有财产还不够,财产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占有,而在于分享。为强化这一观点,安布罗斯遵循塞涅卡的观念,再次呼唤大自然在平衡被个人的私自占有行为打破之前的“纯洁社会性”状态。
1701122663
1701122664 大自然慷慨地为人们提供一切,使他们共享一切。上帝亦命定一切为人们提供食物之造物为他们所共有。此即上帝之意旨:大地应为我们共有之物。但就在大自然带来公有权利之时,(带有负面含义的)充满贪欲的篡夺行为便创造出私有权利。 [45]
1701122665
1701122666 伊沃尔·戴维逊在最近对《论义务》的评论中有些不耐烦地写道:“大量笔墨已被耗费在这些文字上。”[46] 但安布罗斯的言论不应仅被当作是在谈理论。安布罗斯针砭私有财产对富饶大地的粗暴掠夺,为了理解其背后的力量,我们必须还原安布罗斯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人对“自然”的理解。
1701122667
1701122668 安布罗斯心中并不存在一个干瘪而抽象的“自然”概念。他关于大自然公共权利的观点,是基于一种基督徒和多神教徒共有的、源自古人的“神圣而丰饶的大地”的观念。大地之母也始终是神圣的,4世纪,她的形象仍然出现在米兰城外一座坟墓中出土的一件著名银器“帕拉比亚戈银盘”上。这个银盘可能与一位拥有郊区庄园的富裕廷臣或地主有关。银盘上的女神赤裸上身,以单臂支撑身体的姿势侧躺在装满鲜花和果物的丰饶之角旁,平静地注视着分别采集四季果实的四个小天使。类似的形象还出现在另一件著名银器“狄奥多西一世银盘”上,女神位于皇帝使一位廷臣晋升高位的神圣场景下方。[47] 这正是大自然应有的形象。对人类来说,如此充满生机而又丰富的公有财产源泉在他们手中被瓜分,这样自大的举动就像试图测量汹涌洋面下的地产般荒诞。然而,受贪欲驱使的人们不仅已经完成了前一件事,也已完全有能力去实现后一件事。[48] 安布罗斯在此提醒他的读者们,他们对土地的狭隘权利相较于丰饶的大自然实在是相形见绌。
1701122669
1701122670 问题在于,安布罗斯是否已准备好回拨社会的时间节点,并以此种尝试将其恢复到“自然的”原初公有财产状态?古典时代的罗马人倾向于以怀旧之情看待人类最初的纯洁时代,而这正是他们已经失去的、一去不返的世界。它已随着不可避免的时代演进而成为史前时代。不过,安布罗斯对这些观念并非十分确信,他也尚未准备好以一种原初的共有财产观念作为当前具体社会规划的基础。尽管如此,安布罗斯仍然愿意接受那些“美好的人类梦”[49] 能使基督徒在当下保持克制的观念,毕竟他们至少能憧憬一个有着人人共享而未被瓜分的大地的社会图景。
1701122671
[ 上一页 ]  [ :1.7011226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