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23429e+09
1701123429
1701123430 [33] 请看Gregory Nazianzen的例子:R. Van Dam,“Self-Representation in the Will of Gregory Nazianzus,”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46 (1995):118-48;以及J. Beaucamp,“Letestament de Grégoire de Nazianze,” in Fontes Minores 10,ed. L. Burgmann,Forschungen zur byzantinischen Rechtsgeschichte (Frankfurt:Löwenklau,1998)。
1701123431
1701123432 [34]De beata vita 3.22 (citing Ciceron,Hortensius );De diversis quaestionibus 40.
1701123433
1701123434 [35]Letter 28.1.
1701123435
1701123436 [36] O.Wermelinger,见条目“Alypius,” Augustinus-Lexikon ,ed. C. Mayer (Basel:Schwabe,1986),1:246-67。
1701123437
1701123438 [37] Possidius,Vita Augustini 3.2.
1701123439
1701123440 [38]Letter 18.1.
1701123441
1701123442 [39]Letter 15.1.
1701123443
1701123444 [40] Lancel,Saint Augustin ,194.
1701123445
1701123446 [41]De moribus ecclesiae catholicae 1.1,32.69.
1701123447
1701123448 [42] Possidius,Vita Augustini 3.3-4.3;Sermo 355.2.
1701123449
1701123450 [43]Letter 21.2:尤其参见O’Donnell,Augustine:A New Biography ,24-25。
1701123451
1701123452 [44] 关于奥古斯丁在希波的修道院,参见Lancel,Saint Augustin ,221-34。
1701123453
1701123454 [45]Praeceptum 2,ed. and trans. Lawless,Augustine of Hippo ,p. 80. 尤其参见T.J. van Bavel,“‘Ante omnia’ et ‘in Deum’ dans la ‘Regula Sancti Augustini,’” Vigiliae Christianae 12 (1958):157-65。
1701123455
1701123456
1701123457
1701123458
1701123459 穿过针眼:财富、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基督教会的形成,350~550年 [:1701120092]
1701123460 穿过针眼:财富、西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基督教会的形成,350~550年 第11章 “一种共同的生活,共享神圣的天上共和国”:奥古斯丁在修道团体中论公与私
1701123461
1701123462 希波的修道院
1701123463
1701123464 自391年在希波受职为司铎开始,直到430年去世为止,奥古斯丁的人生与思想总是与他建立的修道院密不可分。在他的一生中,修道院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巧的是,这个修道院作为一个机构的发展历程并不那么清晰。除了卷入风波的个别时候,在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把修道院放在日常生活的幕后,将其存在视为理所当然,很少专门讨论它。结果是,对于奥古斯丁的一生而言,它就像是月亮背对我们的一面。
1701123465
1701123466 不过,对于这个修道院的早期历史,我们还知道一点。391年,奥古斯丁从塔加斯特带了一群人到希波,其中包括他的很多朋友。他们构成了坐落于主教庭院里的新修道院中的核心。但是,这个群体很快就变得多样化了。一些奥古斯丁过去并不熟悉的人加入进来,其中许多人的社会背景既不同于奥古斯丁,也不同于他的朋友。有可能正是这种情况催生了著名的《奥古斯丁修道规章》。乔治·劳利斯已经有力地证明,这一修道规章是在397年前后写成的。它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院规》,即“修道院的规章”,旨在规范日常的祈祷与事工;其二是《规程》,这部分采用了一套规定的形式,清楚地总结了修道院生活的基本规则。和出现于古代晚期的大多数修道规章一样,《奥古斯丁修道规章》也不是一个奠基性的文件。它的目的并不是给未来的修道院提供一份深思熟虑的蓝图,而是对现存的修道院所遇到的危机做出回应。在希波修道院的前五年里,修道院内部的社会与文化多样化日益突出。为了解决新情况,奥古斯丁制定了一些规则。[1]
1701123467
1701123468 就在其撰写《院规》与《规程》的时期,修道院本身已经分裂成了两个部分。396年,奥古斯丁成为希波主教,这时他还想继续维持过去的生活方式。他发现,如果继续住在庭院中的修道院里,他就难以有效开展主教的工作。身为主教,他必须打开大门,欢迎来自全城,甚至整个北非的访客,不论他们是神职人员还是平信徒。这就会干扰修士们的生活,因此,他带着若干修士搬进了主教府,同时把其他人留在庭院中修道院的宁静里。
1701123469
1701123470 搬进主教府的这些修士,要么已经被授圣职,要么就此变成了神职人员。他们在主教府里组织起一个小小的修道院,遵守同样的修道规章,就像以前在庭院中的修道院里那样。他们终身不婚,甚至不拥有任何财产。[2] 他们一直都和奥古斯丁同桌用餐。受到邀请与主教大人一起吃饭的人都会被提醒:这张餐桌有点特别,和地方上那些普通的达官贵人的不是一回事。在用餐之时,他们不会摆阔,他们的刀叉是银制的,但盘子只不过是赤陶和木制的。奥古斯丁甚至曾在餐桌上写下诗句,告诫桌上的同伴们万万不可飞短流长。[3]
1701123471
1701123472 实际上,奥古斯丁的做法相当罗马。罗马的政治家和总督们总是被一群“小伙子”——一群挑选出来的积极上进的年轻人——簇拥着。在主教府里围着奥古斯丁转的修士-教士,就是他的“小伙子”,也就是他的贴身手下。除了围绕着他的那群算作自己人的修士,奥古斯丁并没有要求其他所有神职人员接受修道生活。在抽象的意义上,他热情洋溢地为修道生活著书立说,但针对北非的教会,他从来没提出什么目标远大的政策。和其他地方差不多,希波的很多神职人员都是有家庭的,他们都保留着自家的财产。他们毕竟进不了奥古斯丁的核心层。[4] 正是在这个核心层中,奥古斯丁为北非各地的城市推荐主教,以这种方式至少选中了十人之多,[5] 而这正是安布罗斯的做法。在意大利北部的各个小城里,他到处安插“自己的”主教(其中大多数还不是修士),西玛库斯也是这么干的。他不断地把相中的好苗子推向宫廷和官僚机构中的各种岗位。奥古斯丁利用个人关系来实施公务的做法,完全顺应了晚期罗马的趋势。
1701123473
1701123474 正因如此,他并没有不重视家里的其他人。他有一个来历不详的妹妹(《忏悔录》没提到过)当上了女修道院的头领,这个女修道院是完全模仿奥古斯丁的修道院单独组织起来的。[6] 他的侄子(纳维久斯的儿子,用了奥古斯丁父亲的名字,也叫帕特利西乌斯)也加入了奥古斯丁的餐桌,成了一名修士兼教士。[7] 我们不能忘了,在奥古斯丁论述修道团体理想本质的著述之外,在现实世界里,血缘总是比墨水更重要。和其他任何地方一样,在晚期罗马的非洲,血缘总是靠得住的。
1701123475
1701123476 奥古斯丁用“修道院”一词来称呼他的团体。在当时,这还是一个源于希腊文的时髦词,它才刚刚开始在拉丁语中流行。虽然他用了这个词,但这个修道院的成员并不叫“修士”,他们自称为“兄弟”或“姐妹”。在外面的世界里,他们被称为“上帝之仆”。他们的修道院和女修道院都不是很大的机构,每个都只有大约20人。奥古斯丁在主教府里的那个由身为教士的“兄弟”构成的内层圈子,在同一时期可能不超过10人。
1701123477
1701123478 庭院里的修道院也不是一座很吸引眼球的建筑。庭院里的修士也好,待在某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的修女也好,他们都没有被高墙围起来,并没有和社会相隔离。[8] 在教会里也好,在街上也好,他们都可以自由地与异性交往。他们直接面对各种诱惑,要不是他们生活在一座没有高墙的修道院里,这些诱惑就不会发生了。
[ 上一页 ]  [ :1.7011234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