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3487
1701163488
因此佛教认为苦是恒常的,乐是暂时的,佛教称之为“一切皆苦”。世俗人觉得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就可以趋乐避苦,在佛教看来是不可能的了。就算在世俗世界里再努力,也逃脱不了恒常不断的痛苦。
1701163489
1701163490
而且不仅是人,六道中的众生都要不断地经历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人有欲望,就有痛苦,有欲望就会造业,造业就又会转生。所以众生此世经历完痛苦后,还要转生继续经历痛苦,没有出头之日。
1701163491
1701163492
佛教觉得生物这么在六道中轮回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把六道形容为“苦海”。
1701163493
1701163494
既然六道这么痛苦,那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脱离苦海,跳出轮回。
1701163495
1701163496
根据“万法缘起”的理论,众生之所以在轮回中不断产生新生命,是因为自己所做的“业”,所以修行的目标就是不再造业。
1701163497
1701163498
那到底该怎么才能不造业呢?
1701163499
1701163500
为了解释因缘说的运转方式,佛教针对个人,提出了人一生中因缘聚散的过程,叫作“十二因缘”。
1701163501
1701163502
这十二个因缘大致上是按照因果顺序排列的。简单说几个,您不用细看,了解个大概就行:
1701163503
1701163504
第一个因缘叫作“无明”。
1701163505
1701163506
有个故事。
1701163507
1701163508
说唐朝有个很受宠幸的宦官,问僧人说:什么叫“无明”啊?“无明”从哪来的啊?
1701163509
1701163510
那个僧人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却感叹说:佛法要衰败了!
1701163511
1701163512
皇帝在旁边听了好奇,就插嘴问:为什么说佛法要衰败了呢?
1701163513
1701163514
僧人指着那宦官回答:你看,连个奴才都敢谈论佛法,这佛法岂不是要衰败了吗?
1701163515
1701163516
这宦官受皇帝宠信啊,听这话就气坏了,就发火了。
1701163517
1701163518
那僧人就说:这个火发的就叫“无明”。你不是问“无明”是从哪来的吗?“无明”就是这么来的[9]。
1701163519
1701163520
我们今天俗语“无明火”或者叫“无名火”,指的就是没有来由的愤怒。
1701163521
1701163522
在佛教里,“无明”的意思是“无知”。
1701163523
1701163524
第一个因缘“无明”,意思是凡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万法缘起”的规律,不了解世间万物“无常”的本质。
1701163525
1701163526
第二个因缘叫作“行”,指的是我们前世做出的“业”。它是由第一个因缘导致的,因为我们前世“无明”,不懂得按照佛的指导修行,所以才会做出种种“业”来。
1701163527
1701163528
第三个因缘叫作“识”,指的是我们的生命“种子”进入了父母的受精卵(当然最初的佛教没有“受精卵”这种生理学术语),这才产生了“我”今生的生命。
1701163529
1701163530
这个说明的是轮回的过程。佛教认为产生的新生命是前世生命造“业”的结果。那么这个前世和今世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就在“识”这一步了,是因为前世造了“业”,由业影响了受精卵,才产生了生命。所以“识”是由前一个因缘“行”导致的。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投胎”的过程。
1701163531
1701163532
接下来就是人的生命过程了。因为有了“识”这个种子,所以受精卵才会发育(第四个因缘),才会有我们种种的感官(第五、六、七个因缘)。又因为我们有种种感官,才会有种种欲望(第八个因缘)。因为有欲望,就会做一些事去满足自己的欲望(第九、十个因缘),就相当于造“业”。最后生命死亡(第十二个因缘),死后还会有来生(第十一个因缘),从而完成一个轮回。
1701163533
1701163534
佛教说了,人生充满痛苦,我们要想办法跳出这个轮回。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不经历这个“十二因缘”。而“十二因缘”是一个导出下一个,环环相扣的,最初的因缘是“无明”。
1701163535
1701163536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明白了佛教的真理,不再“无明”了,看到世界无常的本质,就能破除掉我执和法执,就不会产生欲望,也就不会产生第二个因缘“行”,也就不会产生新的生命,后面的种种因缘也就都没有了。于是人就能跳出轮回。
[
上一页 ]
[ :1.7011634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