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3838e+09
1701163838 道安非常反对“格义”。
1701163839
1701163840 道安还在北方游学的时候,有一次拜见一位佛门好友。这位好友似乎有点和事老的意思,对道安说:“格义”是前辈高僧的做法。你批评“格义”就是批评他们,不太合适吧。
1701163841
1701163842 道安却毫不通融,直截了当地反驳: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跟是不是前辈有什么关系[24]?
1701163843
1701163844 我们完全能理解道安的心情:佛学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主要卡在缺少忠实于印度原意的经文这一步了。反对“格义”,已经是佛学发展最迫切的一件事了。
1701163845
1701163846 然而仅仅反对“格义”还远不够。道安需要的是译文优质的佛经。他感叹说,有些佛经的译文是东拼西凑合在一起的,佛经原文和汉语发音不同、语言习惯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扭曲的意思太多,想要知道原文准确的意思实在是太难了[25]。
1701163847
1701163848 想要翻译出优质的佛经有很多困难。
1701163849
1701163850 梵汉语言习惯不同、佛经有大量独特的术语,这些困难我们都说过了。
1701163851
1701163852 此外,佛经翻译还有一个特殊的困难。
1701163853
1701163854 有不少佛经是用短句的形式写成。这种形式叫作偈(jì)颂,我们俗称为偈子。比如我们前面说的缘起理论,解释该理论的一句汉语版偈颂就是:
1701163855
1701163856 此有故彼有,
1701163857
1701163858 此起故彼起(或“此生故彼生”),
1701163859
1701163860 此无故彼无,
1701163861
1701163862 此灭故彼灭。
1701163863
1701163864 这句偈子意思很直白。意思是:事物是随着其因缘产生的。因缘有了,事物就有了,因缘没了,事物也就没了。
1701163865
1701163866 很多佛经的教义,都是用这样的偈子一句一句写下来的。
1701163867
1701163868 偈子有很多优点,它念出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便于朗诵、记忆。但是,它的用字必须迁就行文格式,因此使用了大量修辞、简写,不像大白话那么好理解。
1701163869
1701163870 所以佛经对翻译家能力的要求很高。
1701163871
1701163872 首先,翻译家得真正搞懂佛经原意。不光能从字面理解偈子,还得明白这句话在佛学里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是象征、比喻,必须把所指给翻译出来。
1701163873
1701163874 然后,翻译家还必须精通汉语,译文不仅能准确表达出原意,还要照顾到汉语版偈子的结构、音韵。
1701163875
1701163876 这个过程近于翻译诗歌,当然是一件极难的事。
1701163877
1701163878 另外还有个要求。
1701163879
1701163880 翻译者必须能坚持正确的翻译原则,把忠实原意当作第一目标。
1701163881
1701163882 在我们看来,这似乎是个废话一样的要求。但是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看重的是人的文艺水平。当个官也要看你的文采好不好,字写得好不好。魏晋文风更是喜欢卖弄辞藻,因而很多翻译家更重视文字的修辞功夫,而轻视忠实原意。
1701163883
1701163884 以上还只是对翻译者个人的要求。此外还有对客观条件的要求。
1701163885
1701163886 在古代,翻译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译师如果只靠自己的力量,穷其一生只能译出数量有限的经文。佛家典籍浩如烟海,就算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能力超群、意志坚定的译师,假如他只是单打独斗,没有外界支持,那他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也只能很有限。
1701163887
[ 上一页 ]  [ :1.70116383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