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3888e+09
1701163888 道安是中国佛教界的权威,但是他、乃至于当时全中国的佛学家,都不具备上述条件。道安求经心切,专门写了《综理众经目录》收集、评论各种经文译本的优劣。这是一项很不容易的工作。他又派徒弟到处寻找优质的译本。但道安本人不懂梵文,又很难搞到原文,因此虽然很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唯一的希望是有能力又有物质条件的翻译家能早点出现。
1701163889
1701163890 可找这么一个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翻译家,哪那么容易呢?
1701163891
1701163892 还就有这么巧的事。就在道安在襄阳为了优质译文发愁的时候,一个能堪当翻译大任的佛学家已经学有所成,年满三十岁了。
1701163893
1701163894 他是西域人,叫作鸠摩罗什,住在今天我国的新疆省。在道安那个年代,那里由一个叫作“龟兹”(qiū cí)的王国统治。鸠摩罗什佛学水平极高。西域近印度,因此官民受佛教的影响比中原深。鸠摩罗什凭借精深的佛法在西域诸国拥有很大的威望。据说他说法的时候,各国王族都长跪在他座位的两边,恭请他登坐。
1701163895
1701163896 鸠摩罗什通晓汉文和梵文,更棒的是,他对译文的评价标准同道安一样,也注意尊重佛经原意。
1701163897
1701163898 鸠摩罗什即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他会让以天朝自居的中国僧人们见识到,他们对佛经的不同理解,早在两百年前印度佛学界就有了定论。鸠摩罗什还将带来一套逻辑完备的佛学理论,足以终结所有的疑问,把中国僧人们的观点甩出好几条街去。
1701163899
1701163900 可身在襄阳的道安对此还一无所知。
1701163901
1701163902 [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九十。
1701163903
1701163904 [2] 鸠摩罗什译《佛遗教经》:“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1701163905
1701163906 [3] 释慧皎《梁高僧传》卷六:“有沙门昙翼,每给以灯烛之费,安公闻而喜曰:‘道士诚知人矣。’”
1701163907
1701163908 [4] 但是,如果严格的说,决定论下的宗教还是可以成立的。就是说,你“以为”自己在凭借着自由意志修行佛法,其实这个“以为”也是因果报应的必然结果。但就算是这样,任何宗教也不能公开承认这个世界是决定论的。要不就会没人修行了。
1701163909
1701163910 [5] 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先王自作还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杀罪?如王所言父王无辜者,大王云何言无?夫有罪者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汝父先王若无辜罪,云何有报?”
1701163911
1701163912 [6] 《景德传灯录》:“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
1701163913
1701163914 [7]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十三:“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
1701163915
1701163916 [8]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53页。
1701163917
1701163918 [9] 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四:“朝恩即问忠曰:‘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而起?’忠曰:‘佛法衰相今现。’帝曰:‘何也?’忠曰:‘奴也解问佛法,岂非衰相今现。’朝恩色大怒。忠曰:‘即此是无明,无明从此起。’”
1701163919
1701163920 [10] 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327页到第328页,《谈一点佛书的〈音义〉—读书札记》:“玄应的《音义》十四、义净《寄归传》三以及慧琳的《音义》等(玄应系玄奘译场之字学大德,时间在义净之前)告诉我们,‘和尚(上)’等称号是从西域的语言音译来的,其意义相当于梵文的‘亲教师’,系用来专门称呼老师的。……所以和尚这个称号是西域流行的对于有学问的僧人,或者是出家人的师父的称呼。”
1701163921
1701163922 [11] 释圣严《正信的佛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24页:“到了中国,每以未嫁的处女称为姑,故将佛教的沙弥尼以及比丘尼称为尼姑,并没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传灯录》中,佛门大德尝以师姑称尼姑。但到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以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轻贱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来,尼众姊妹们很不愿意人家当面称她们为尼姑。”
1701163923
1701163924 [12] 白话文《汉化佛教与佛寺》,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44页:“今人对一般僧尼称为‘某某(法名)师’,对僧尼中的知识分子类型人物称‘某某法师’或径称‘法师’、‘大法师’,对寺院住持敬称‘大和尚’、‘上人’、‘长老’,都是通俗性敬称。入寺随喜,从俗便可。但不可当面称呼‘小和尚’、‘小尼姑’、‘尼姑’,那就显得自已既无礼又无知了。”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佛学答问类编中·质难》,第748页:“问:对出家人应何尊称。答:法师或大和尚,皆系尊敬称呼。”
1701163925
1701163926 [13] 不过,《受戒》中明海受比丘戒的年龄是17岁,可能是地方习俗不同。
1701163927
1701163928 [14] 施耐庵《水浒传》(容与堂本,李永祜点校)第四回:“……智深不晓得禅宗答应‘是’‘否’两字,却便道:‘洒家记得。’众僧都笑。”
1701163929
1701163930 [15] 吴承恩《西游记》(黄周星定本)第十四回。
1701163931
1701163932 [16] 施耐庵《水浒传》(容与堂本,李永祜点校)第三十一回。
1701163933
1701163934 [17] 施耐庵《水浒传》(容与堂本,李永祜点校)第四回。
1701163935
1701163936 [18] 施耐庵《水浒传》(容与堂本,李永祜点校)第四回。
1701163937
[ 上一页 ]  [ :1.7011638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