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3863
1701163864
这句偈子意思很直白。意思是:事物是随着其因缘产生的。因缘有了,事物就有了,因缘没了,事物也就没了。
1701163865
1701163866
很多佛经的教义,都是用这样的偈子一句一句写下来的。
1701163867
1701163868
偈子有很多优点,它念出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便于朗诵、记忆。但是,它的用字必须迁就行文格式,因此使用了大量修辞、简写,不像大白话那么好理解。
1701163869
1701163870
所以佛经对翻译家能力的要求很高。
1701163871
1701163872
首先,翻译家得真正搞懂佛经原意。不光能从字面理解偈子,还得明白这句话在佛学里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是象征、比喻,必须把所指给翻译出来。
1701163873
1701163874
然后,翻译家还必须精通汉语,译文不仅能准确表达出原意,还要照顾到汉语版偈子的结构、音韵。
1701163875
1701163876
这个过程近于翻译诗歌,当然是一件极难的事。
1701163877
1701163878
另外还有个要求。
1701163879
1701163880
翻译者必须能坚持正确的翻译原则,把忠实原意当作第一目标。
1701163881
1701163882
在我们看来,这似乎是个废话一样的要求。但是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看重的是人的文艺水平。当个官也要看你的文采好不好,字写得好不好。魏晋文风更是喜欢卖弄辞藻,因而很多翻译家更重视文字的修辞功夫,而轻视忠实原意。
1701163883
1701163884
以上还只是对翻译者个人的要求。此外还有对客观条件的要求。
1701163885
1701163886
在古代,翻译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译师如果只靠自己的力量,穷其一生只能译出数量有限的经文。佛家典籍浩如烟海,就算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能力超群、意志坚定的译师,假如他只是单打独斗,没有外界支持,那他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也只能很有限。
1701163887
1701163888
道安是中国佛教界的权威,但是他、乃至于当时全中国的佛学家,都不具备上述条件。道安求经心切,专门写了《综理众经目录》收集、评论各种经文译本的优劣。这是一项很不容易的工作。他又派徒弟到处寻找优质的译本。但道安本人不懂梵文,又很难搞到原文,因此虽然很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唯一的希望是有能力又有物质条件的翻译家能早点出现。
1701163889
1701163890
可找这么一个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翻译家,哪那么容易呢?
1701163891
1701163892
还就有这么巧的事。就在道安在襄阳为了优质译文发愁的时候,一个能堪当翻译大任的佛学家已经学有所成,年满三十岁了。
1701163893
1701163894
他是西域人,叫作鸠摩罗什,住在今天我国的新疆省。在道安那个年代,那里由一个叫作“龟兹”(qiū cí)的王国统治。鸠摩罗什佛学水平极高。西域近印度,因此官民受佛教的影响比中原深。鸠摩罗什凭借精深的佛法在西域诸国拥有很大的威望。据说他说法的时候,各国王族都长跪在他座位的两边,恭请他登坐。
1701163895
1701163896
鸠摩罗什通晓汉文和梵文,更棒的是,他对译文的评价标准同道安一样,也注意尊重佛经原意。
1701163897
1701163898
鸠摩罗什即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他会让以天朝自居的中国僧人们见识到,他们对佛经的不同理解,早在两百年前印度佛学界就有了定论。鸠摩罗什还将带来一套逻辑完备的佛学理论,足以终结所有的疑问,把中国僧人们的观点甩出好几条街去。
1701163899
1701163900
可身在襄阳的道安对此还一无所知。
1701163901
1701163902
[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九十。
1701163903
1701163904
[2] 鸠摩罗什译《佛遗教经》:“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
1701163905
1701163906
[3] 释慧皎《梁高僧传》卷六:“有沙门昙翼,每给以灯烛之费,安公闻而喜曰:‘道士诚知人矣。’”
1701163907
1701163908
[4] 但是,如果严格的说,决定论下的宗教还是可以成立的。就是说,你“以为”自己在凭借着自由意志修行佛法,其实这个“以为”也是因果报应的必然结果。但就算是这样,任何宗教也不能公开承认这个世界是决定论的。要不就会没人修行了。
1701163909
1701163910
[5] 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先王自作还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杀罪?如王所言父王无辜者,大王云何言无?夫有罪者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汝父先王若无辜罪,云何有报?”
1701163911
1701163912
[6] 《景德传灯录》:“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
[
上一页 ]
[ :1.7011638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