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3813
1701163814
您是不是觉得,以上说法似乎都言之有理,可结论都截然不同啊。
1701163815
1701163816
这也是道安苦恼的地方。
1701163817
1701163818
从逻辑上,以上各种说法都有能成立的地方,也有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当时的佛学家们解不开这些矛盾,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对佛教的一些神学问题没有权威的答案。
1701163819
1701163820
比如说事物本质的是“无常”,这既有虚无的一面,也有实在的一面。当我们的目的是破除欲望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事物虚无的一面。当我们要在世俗世界里生活、传法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相对真实的一面。那么,佛陀到底是让我们放弃一切世俗事物,只管自己超脱凡尘呢?还是说出家人有义务在世俗世界里生活,以便传教和帮助别人呢?这似乎是个理念问题,要看佛陀他老人家是如何教诲的,而不是单靠逻辑能推理出来的。
1701163821
1701163822
再比如,佛陀和佛法属不属于万法?是因缘而生、本质无常的呢?还是说佛陀和佛法超越普通事物,是永恒的呢?这似乎又是个定义问题,就看佛陀如何定义佛法和“万法”的关系了。
1701163823
1701163824
因此在道安的时代,包括道安自己,很多佛学家都提出对“空”的看法,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拿来最权威的佛经,看看上面是怎么说的。
1701163825
1701163826
但这事很难做到。
1701163827
1701163828
我们前面说过,汉朝的时候人们对佛学和老庄玄学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因为佛学经文中有很多汉语里不存在的术语,再加上佛学和老庄之间的一些概念比较相近,因此那时的人们汉译佛经的时候,喜欢用老庄的术语去代替佛经的术语,用玄学理论去解释佛学理论。
1701163829
1701163830
打个比方。
1701163831
1701163832
这就好比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来小说的故事是罗密欧在舞会上和朱丽叶一见钟情,半夜翻进朱丽叶家里跟她表白。这边翻译成中文版后,就变成了赶考书生罗公子在大悲寺上香的时候巧遇富家之女朱小姐。朱小姐暗丢罗帕,罗公子隔墙吟诗,暗中结缘了。
1701163833
1701163834
故事还是这个故事,但是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1701163835
1701163836
用玄学术语代替佛教术语的翻译方法有个专门的名字,叫作“格义”[23]。在道安时代已经成为汉译佛经的标准做法。也就是说,那时候中国佛学家们见到的佛经,基本上都是经过了“格义”,把原意歪曲了的。
1701163837
1701163838
道安非常反对“格义”。
1701163839
1701163840
道安还在北方游学的时候,有一次拜见一位佛门好友。这位好友似乎有点和事老的意思,对道安说:“格义”是前辈高僧的做法。你批评“格义”就是批评他们,不太合适吧。
1701163841
1701163842
道安却毫不通融,直截了当地反驳: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跟是不是前辈有什么关系[24]?
1701163843
1701163844
我们完全能理解道安的心情:佛学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主要卡在缺少忠实于印度原意的经文这一步了。反对“格义”,已经是佛学发展最迫切的一件事了。
1701163845
1701163846
然而仅仅反对“格义”还远不够。道安需要的是译文优质的佛经。他感叹说,有些佛经的译文是东拼西凑合在一起的,佛经原文和汉语发音不同、语言习惯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扭曲的意思太多,想要知道原文准确的意思实在是太难了[25]。
1701163847
1701163848
想要翻译出优质的佛经有很多困难。
1701163849
1701163850
梵汉语言习惯不同、佛经有大量独特的术语,这些困难我们都说过了。
1701163851
1701163852
此外,佛经翻译还有一个特殊的困难。
1701163853
1701163854
有不少佛经是用短句的形式写成。这种形式叫作偈(jì)颂,我们俗称为偈子。比如我们前面说的缘起理论,解释该理论的一句汉语版偈颂就是:
1701163855
1701163856
此有故彼有,
1701163857
1701163858
此起故彼起(或“此生故彼生”),
1701163859
1701163860
此无故彼无,
1701163861
1701163862
此灭故彼灭。
[
上一页 ]
[ :1.7011638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