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3945
1701163946
[23] 释慧皎《梁高僧传·竺法雅传》:“……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
1701163947
1701163948
[24] 释慧皎《梁高僧传·释僧先》:“安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先曰:‘且当分析逍遥,何容是非先达。’安曰:‘弘赞理教,宜令允惬,法鼓竞鸣,何先何后。’”
1701163949
1701163950
[25] 《道行般若经序》:“然经既抄撮,合成章指,音殊俗异,译人口传,自非三达,胡能一一得本缘故乎。”
1701163951
1701163952
1701163953
1701163954
1701163956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四 为什么有好人受苦有坏人开心?
1701163957
1701163958
一
1701163959
1701163960
道安在襄阳的这段时间里,北方的战乱渐渐平定,硝烟散去以后,一个空前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屹立在中国北方。
1701163961
1701163962
这个政权的发源地和中国春秋时期秦国的领土相近,因此在建立帝国之后,沿用了那个曾经威震天下的国号“秦”。历史上称为“前秦”。
1701163963
1701163964
前秦帝国崛起迅速,帝国的统治者苻坚自称“天王”,而非中国古人一贯使用的“皇帝”。苻坚志向远大,梦想能建立如秦汉一般强大的帝国。相比之下,征服南方的东晋帝国统一中华,仅仅是他伟大事业的一小步。
1701163965
1701163966
在道安66岁、慧远34岁的时候,前秦帝国的军队包围了襄阳城。进攻的军队大约有20万,而襄阳的守城部队只有2万。双方实力悬殊,秦军很快就占领了襄阳的外城。襄阳的最高军事长官朱序只能退守内城。攻守战争极为艰苦,据说连朱序的老母、婢女都登城巡视,协助防守。
1701163967
1701163968
形势危急的时候,道安打算带着徒弟们出城,朱序允许道安的徒弟出城,偏偏道安本人不可以。我们今天不知道朱序这么做的动机,只能猜测他或许是把道安当作了重要的政治筹码[1]。
1701163969
1701163970
无奈之下,道安只能把自己的一众徒弟全都打发到各地去分散传教。据《梁高僧传》记载,道安对每一批离去的徒弟都一一嘱咐。轮到嘱咐慧远时,道安却一言不发。慧远跪下来说:为什么师父到我这里,独独没有嘱咐?道安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2]?
1701163971
1701163972
从此,慧远离开了道安,踏上了自己的求佛道路。
1701163973
1701163974
朱序在襄阳苦守了10个月,他手下的一位将领叛变,襄阳城被攻破。朱序和道安都成了秦军的俘虏,被一路押送到前秦帝国的首都长安。
1701163975
1701163976
对于道安来说,这一路行进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他从此开始了身处前秦帝国的新生活,而在于他正在命运的安排下离鸠摩罗什越来越近。
1701163977
1701163978
道安和朱序等人作为俘虏来到长安,见到了天王苻坚。
1701163979
1701163980
苻坚一见到朱序手下那个叛徒,就下令拉出去杀了,他反倒认为朱序忠贞不二,重用朱序为帝国的财政部长。
1701163981
1701163982
对于道安,苻坚更是尊敬无比,以国师之礼对待道安,待遇和之前的后赵帝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701163983
1701163984
关于这点有两个小故事,未必是真事,您就这么一听。
1701163985
1701163986
据说苻坚打下襄阳后曾对属下说:“我用十万大军攻打襄阳,只是为了一个半人而已。”
1701163987
1701163988
属下自然知趣地问:“那一个半人都是谁啊?”
1701163989
1701163990
苻坚回答说,一个是道安,另半个是道安的一个朋友,也是很有学问的习凿。
1701163991
1701163992
有些佛教史对这话信以为真并津津乐道,说苻坚就是为了道安才打的襄阳,我觉得这就有点不现实了。
1701163993
1701163994
对于政治家来说,战争的首要目的当然是征服领土、消灭敌人。道安固然重要,也不至于需要发动几十万人的大战。联系前秦帝国前后的行动来看,占领襄阳不过是一连串有步骤的军事行动中的一环而已。
[
上一页 ]
[ :1.7011639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