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4095e+09
1701164095
1701164096 慧远虽然隐居在深山,却仍要同各种对佛学的非议斗争。
1701164097
1701164098 当然有非议并不是坏事,有争论才能有进步。我们讲讲其中一个比较有趣的论题:因果报应。
1701164099
1701164100 前面讲因果报应的时候说过,佛教的因果规律是按照其道德标准运行的:做好事就得到好报,做坏事就得到坏报。
1701164101
1701164102 一个唯物主义者自然不会同意这事,因为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这世界上大有恶人还享尽富贵的例子。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嘛。
1701164103
1701164104 司马迁就质疑说:假如真是善有善报,那伯夷、叔齐这么好的人,为什么会饿死在山中呢?颜回为什么寿命这么短呢?盗跖这样的强盗为什么能长寿呢[4]?屈原也用历史上忠臣受苦,奸臣享乐等事实质问老天:老天哪来的公正呢[5]?
1701164105
1701164106 这种情况该怎么解释呢?
1701164107
1701164108 司马迁和屈原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佛教,司马迁和屈原质疑的是中国本土的因果报应说[6]。之所以中国本土也能产生和佛教类似的报应说,是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愿望来自于每个人对公平的本能追求,是人类普世的需要。世界上的其他宗教也都讲善恶有报,只不过主宰报应的大多是神灵、上帝而已。
1701164109
1701164110 那中国本土的因果报应说是怎么解释“善有恶报”的情况呢?
1701164111
1701164112 解决方法是,把家族看成受报的整体。
1701164113
1701164114 也就是说,一个人做的好事和坏事,其报应不仅会施加在自己的身上,也会施加在家族其他人,以及未来的后人身上。一个人经受的好事和坏事,也未必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可能是祖宗当年做下的事情所致。
1701164115
1701164116 按《周易》的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701164117
1701164118 所以中国人才注重祭祖,注重修祖坟、修祠堂。这不光是因为尊重祖先,也包含了祈福的成分。祭祀的时候会请“祖宗保佑”,遇到好事会说“祖宗积德”,“祖坟冒烟”[7]。
1701164119
1701164120 古典小说里,有人发毒誓会说“男子代代为奴,女子世世为娼”。这也是家族承报的思想。
1701164121
1701164122 西方也有类似的观念,《圣经》中有多处出现“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之类的文字[8]。而且按照《圣经》的观点,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建立在家族承报的基础上:是因为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禁令,所以上帝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并让他们的子女—也就是我们全人类—世世代代都要承受痛苦。
1701164123
1701164124 把家族作为受报整体,可以让家族成员更加团结,人们更以亲情为重,这符合儒家思想。
1701164125
1701164126 但是这不符合佛学理论。
1701164127
1701164128 中国人重视家族,总想着“光宗耀祖”“传宗接代”,所以你拿家族受报警告他,他会在乎。可是印度人没有那么强的家族观念,你要说子孙会替你受报,自私的人会觉得无所谓:子孙倒霉关我什么事?
1701164129
1701164130 所以《般泥洹(huán)经》说:“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1701164131
1701164132 《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1701164133
1701164134 都强调业是个人承受个人的,亲人不能代受。
1701164135
1701164136 但是,这又出现之前的问题了:该怎么解释好人有坏报的问题呢?
1701164137
1701164138 东晋的艺术家戴逵就专门写了驳斥因果论的文章送给慧远,他列举了一系列历史事例,总结说,好人未必得好报,有时候坏人反倒能得好报。
1701164139
1701164140 戴逵使用的是证伪法:你不是讲因果报应么,我给你举出反例来证明你是错的。
1701164141
1701164142 慧远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1701164143
1701164144 慧远依照佛经的说法,把因果报应的范围推广到了前世和来生。
[ 上一页 ]  [ :1.7011640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