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4311e+09
1701164311
1701164312 在长安的十几年间,鸠摩罗什翻译了大量的佛经,中国僧人们才看到了印度佛学的原貌[1],悬疑的问题才有了解答。
1701164313
1701164314 道安等人曾经为了“空”的含义争论不休。等鸠摩罗什的译经出现,汉族僧人们才发现,原来他们讨论的这些内容,印度佛教界一百多年前已经有了定论。汉族僧人的学说大都属于印度小乘学派的观点,按照大乘佛法来看,都是错的。
1701164315
1701164316
1701164317
1701164318 我们看《西游记》都记得这么一段,唐僧在长安无遮大会上说法(无遮大会,指的是无论僧人俗人、贵族平民都可以参加,人人平等的佛教集会)。这时观世音菩萨变化为一个老和尚,对唐僧说,你讲的都是小乘佛法,我佛西天有大乘佛法。这才引出唐僧西天取经一事。
1701164319
1701164320 但在真实的历史里,早在后秦时,鸠摩罗什就把大乘佛法的一大部分介绍到中原来了。那么大小乘佛教是怎么回事呢?
1701164321
1701164322 我们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讲讲佛教的产生。
1701164323
1701164324 所谓唯物主义的立场就是说,我们认为这世上没有神佛,也没有轮回,释迦牟尼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佛教的历史是这么一回事[2]:
1701164325
1701164326 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印度有一位后来被尊称为释迦牟尼的王子。他领悟到了关于佛教的种种理论教义,吸引了很多徒弟,并向徒弟们传教。后来释迦牟尼去世了,他的徒弟们就继续把这些教义传播、发扬下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佛教。
1701164327
1701164328 因为佛教的教义是释迦牟尼一个人传授给徒众的。那么当释迦牟尼去世以后,佛教就失去了唯一的权威。徒众对于佛教不同的理解没人来评判,因此逐渐分裂出了持不同教义的学派。
1701164329
1701164330 最主要的两派,一派自称为“大乘”,也就是我们今天在中国接触到的佛教。另一派则被大乘称为“小乘”。
1701164331
1701164332 这些学派之间的佛学分歧有很多,一个主要分歧在于对“空”的认识不同。
1701164333
1701164334 您或许会先问:为什么佛教各宗最大的分歧偏偏在“空”的问题上呢?
1701164335
1701164336 您还记得佛教两个最基础的理论吧?
1701164337
1701164338 一个是哲学理论:万法缘起。
1701164339
1701164340 一个是神学理论:轮回说。
1701164341
1701164342 佛教各派的主要分歧在于“空”的原因是:以上这两大理论有一个巨大的矛盾。
1701164343
1701164344 前面说过,根据万法缘起,我们能推出万物的本质是“无常”的。“我”也是无常的,叫“无我”。如果认为“有我”,就属于“我执”,就错了。
1701164345
1701164346 但是,既然“无我”。那进入轮回里“我”又是什么呢?
1701164347
1701164348 佛教不是讲因果报应吗?不是这辈子做的好事和坏事,下辈子的“我”还会受到相应的报应吗?那既然“无我”,那下辈子承受报应的是谁呢?如果还是“我”承受,不就意味着“我”可以在轮回中永远存在吗?
1701164349
1701164350 我们前面说过,佛教有的理论释迦牟尼说得比较模糊,但是对于“无我”的态度非常明确,没有永恒不灭的灵魂,没有永恒不灭的精神体,这点不容置疑。
1701164351
1701164352 但轮回说、因果报应的主体是谁,又该怎么解释呢?
1701164353
1701164354 这是一件超矛盾的事,引起了佛学家们的大量争论。归根到底,“我空”的这个“空”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彻底的虚无吗?所有的事物都“空”,还是有例外?
1701164355
1701164356 所有的学说基本分成两个极端。
1701164357
1701164358 一个极端说“有”,强调事物的实在性。
1701164359
1701164360 比如有的学派认为“我”是恒常存在的,这样轮回和因果报应就有了承受的主体。
[ 上一页 ]  [ :1.7011643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