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4737e+09
1701164737
1701164738 学佛是为了解脱痛苦。我们之前按照因缘理论推理过,要想不再轮回,只要不造业就可以了。我们只要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虚妄不实的,不再执著留恋,不再有欲望,不就能够达到修行的目的了吗?
1701164739
1701164740 那这些内容最开始不是都说过了吗?我们这回讲了“空”的新概念,到底和我们的解脱有什么关系呢?
1701164741
1701164742 修行涉及了神学问题,所以我们得回头去看一下印度佛教大小乘演变的历史。
1701164743
1701164744 上来得先认真说清一件事。
1701164745
1701164746 “大乘”和“小乘”这两个不同的佛教学派,来自于印度佛教的一次内部分裂。释迦牟尼传教的时候并不分大小乘。在释迦牟尼去世以后很多年,佛教徒对教义有了巨大的分歧,新出现的学派就管自己叫作“大乘”,管原先的学派叫作“小乘”。
1701164747
1701164748 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在佛教中,大乘属于新派,小乘属于旧派。在这里,“新”和“旧”并没有褒贬的含义。这是因为固然在新派看来,旧派顽固守旧;但在旧派看来,自己才更接近佛法的原意。
1701164749
1701164750 所谓“大乘”和“小乘”的称呼,是大乘单方面取的,一大一小,对于“小乘”显然带有歧视性。小乘佛教在历史上的正式名称是“上座部”教派。如今,这一派在亚洲南部等地仍旧存在。因此在正式的场合,不应该称呼“小乘”佛教,而是称呼“南传上座部”等名。
1701164751
1701164752 不过,大小乘的说法流传已久,大众广为熟知。在有些语境里也失去了歧视的味道。而且本书中介绍的“小乘”佛学,都是历史上“上座部”的观点。不涉及今天“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现状。因此本书为了表述方便,照顾读者习惯,姑且还使用“小乘”的说法。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时刻记着这一称呼的局限,也希望觉得受到了冒犯的朋友能多多见谅。
1701164753
1701164754 大小乘在佛学上的一个主要分歧在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不同。区别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
1701164755
1701164756 小乘要么认为万物或者“我”是实有的,要么认为万物是彻底的虚无。而大乘认为,万物的本质是一种永远不能正面描述的状态,这个状态叫作“空”。
1701164757
1701164758 接下来说说大小乘在神学上的区别。小乘内部也是派别众多,我们只提一些主要的观点。
1701164759
1701164760 一说到大小乘的区别,大部分人会想到的是:小乘只讲自己修行,而大乘佛教主张普度众生,帮助他人修行。
1701164761
1701164762 没错,这是大小乘的主要区别之一。而且大乘主张普度众生,是有理论基础的。
1701164763
1701164764 按照佛教的轮回说,今天的每一个人之前都已经轮回过无数次。每个人前世的父母,也会不断的轮回成其他的生命。那么经过无数的轮回之后,大千世界中的每一个生命,在前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和儿女了。
1701164765
1701164766 因此《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1701164767
1701164768 基于这个理论,大乘佛教徒们产生了慈悲心。世间千百万的生命都和我们曾经有亲情关系,那么我们就不能光让自己超度,我们还应该让千百万的生命都超度。
1701164769
1701164770 顺便多说一句。佛教本来就禁止杀生,因为众生平等,今生我是人它是猪,前生它可能是人我是猪。所以谁也没资格杀谁。而大乘的推论就把杀生的危害变得更严重了。《梵网经》说:“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说杀生就相当于杀前生的父母,这是个很严重的伦理问题了。
1701164771
1701164772 我们接着说普度众生的事。
1701164773
1701164774 小乘认为,人跳出六道轮回之后,会成为“阿罗汉”,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阿罗汉上面还有佛,这是凡人修行不了的。
1701164775
1701164776 大乘主张要有慈悲心。那么修行者就不能光让自己跳出轮回,他还应该让其他众生都修行解脱。对于那些修行到很高水平,又立志于普度众生的得道者,大乘在阿罗汉之上,佛之下,增加了一位“菩萨”。
1701164777
1701164778 菩萨的特点是,菩萨都有大慈悲心,以普度众生为己任。菩萨已经有能力成佛,但他们拒绝立刻成佛。而是许下一个心愿,叫作“本愿”,要等自己的本愿实现以后才能成佛。大部分菩萨许下的本愿,都是要让世间众生全部修行圆满。
1701164779
1701164780 佛经里记录了一些菩萨发过誓言,比如:“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当为十方人作桥,令悉蹈我身上度去”这种精神是很伟大的。
1701164781
1701164782 (顺便一说,在网上曾经看到一位大哥的签名是“冰箱不空,誓不成佛”,算你厉害!)
1701164783
1701164784 因为大慈大悲是菩萨的特点,所以我们俗语里常用“菩萨心肠”,来形容慈悲济世的人。
1701164785
1701164786 我们在前面说过,佛教有很多修行方法。苦行僧叫作“头陀行”,大乘发大慈悲心,立志普度众生的修行者,他的修行就叫作“菩萨行”。而那些只顾自己解脱,不愿意帮助他人的修行者,被大乘称为“自了汉”,是大乘反对的。
[ 上一页 ]  [ :1.7011647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