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6627
1701166628
更了不起的是,这两宗还使用了一些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从感性上大略的理解了,什么叫“不常亦不断”,什么叫“不一亦不异”。
1701166629
1701166630
在天台和华严的世界里,万物是没有层次,没有高低之分的。因此,天台和华严都管自己叫“圆教”,形容万物的关系为“圆融无碍”。修行者对佛法的追求也没有层次阶段,而是一步跨越式的顿悟,叫作“圆顿”。
1701166631
1701166632
既然无论是唯识还是中观,都把空间、时间等理性概念当成应该破除的对象,那么天台和华严“圆融”的世界观,就是对破除时空概念后的世界最为合理的推论。也正因为这两宗的教义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基础之上,因此两宗虽然是中国人所创,却能在千百年间一直传承下来,直到今天都有大量的学者研究。
1701166633
1701166634
我们还记得,最初的佛教只是讲抛弃凡尘追求佛国的方法。但是随着对教义的不断推理,原本充满了等级味道的六道十界,现在变成了圆融无碍的一体。这个变化,恐怕很多印度的前辈高僧也想不到的。
1701166635
1701166636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天台和华严圆融的世界竟然还能更进一步发展,发展到最后,连佛教自身都会被消除掉。
1701166637
1701166638
最后说一件闲事。
1701166639
1701166640
我们前面介绍了很多佛教的宗派。要注意的是,这些宗派和武侠小说中的“门派”不一样:并不是说天台宗就是智带着有一帮僧人,占了一座庙,在庙门口竖起一块牌写着三个大字“天台宗”。凡是进本门的先得拜师,拜完师只能对本门的佛法,学别宗的佛法就算叛徒,就剿灭你—不是这样的。
1701166641
1701166642
前面介绍的这些佛教宗派,指的是学术上的分歧,这些宗派的名字都是后人起的。比如我们谈论文学的时候,说“鸳鸯蝴蝶派”、“山药蛋蛋派”,是为了我们谈论方便,当时的人并不是真的形成了一个管理严密的组织。佛教各宗之间的学问也是可以随便学的,没那么多规矩。
1701166643
1701166644
因为宗派的名字是后人起的,所以名字也不止一个。
1701166645
1701166646
比如叫“天台宗”,是因为创始人智在天台山修行过。天台宗因为推崇《法华经》还被称为“法华宗”。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叫“止观双修”,所以还被称为“止观宗”。
1701166647
1701166648
玄奘的慈恩宗呢,是因为玄奘是大慈恩寺的住持。因为玄奘学的是唯识学,所以慈恩宗也被称为“唯识宗”,等等。
1701166649
1701166650
佛教各宗之间,还有别的分类方法。
1701166651
1701166652
说个笑话。
1701166653
1701166654
某大学法律课上,老师问:“请你说明‘法’和‘律’的区别。”
1701166655
1701166656
某女生回答:“区别大了。如果我告诉我妈我的男朋友的职业是‘律师’,她会很高兴。如果我说男朋友的职业是‘法师’,她一定会把我打死。”
1701166657
1701166658
唐代对僧人就有“法师”和“律师”的称呼,另外还有一个“禅师”。
1701166659
1701166660
我们说过佛教有“戒、定、慧”三学,这三种师父就分别对应了三种学问。
1701166661
1701166662
法师,是精通法理、善于辩论和文字工作的佛学家。对应“慧”。
1701166663
1701166664
律师,重视僧团戒律,能用刻苦的修行以身作则。对应“戒”。
1701166665
1701166666
禅师,重视通过禅定修行来领悟佛性。对应“定”。
1701166667
1701166668
主要就是大家的专长不同。这种分类也有一定的合理性[22]。
1701166669
1701166670
下一章我们继续讲佛教理论。
1701166671
1701166672
[1] 龙树《中论·观去来品》:“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
1701166673
1701166674
[2] 龙树《中论·观时品》:“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
1701166675
1701166676
[3] 龙树《大智度论》:“见阴、界、入生灭,假名为时,无别时。所谓方时、离合、一异、长短等名字出,凡人心著,谓是实有法。”
[
上一页 ]
[ :1.7011666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