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7057
1701167058
—他认为众生和佛之间是“迷”和“觉”的区别。
1701167059
1701167060
和前面道生“顿悟成佛”的逻辑一样:既然众生和佛之间没有距离,佛性也不能分层次和阶段,那么成佛的过程是一瞬完成的,也就是“顿悟”。
1701167061
1701167062
慧能说:
1701167063
1701167064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36]
1701167065
1701167066
“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37]
1701167067
1701167068
又说:
1701167069
1701167070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38]
1701167071
1701167072
从凡人到佛,只有一个“悟”的过程就完成了。
1701167073
1701167074
同样是“顿悟”,禅宗的顿悟和前面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还不一样。
1701167075
1701167076
道生的“顿悟”说的是从凡人到佛的过程是一瞬间,但之前还是需要累世的修行才能做好顿悟的准备。
1701167077
1701167078
《百喻经》上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国王想要自己的女儿快点长大,找医生给他开药。医生说,我虽然有药方,但是没有药材,你给我一些时间求药。国王就答应了。十二年后,医生求药回来,给公主吃了药,国王一看,自己的女儿果然长大了。
1701167079
1701167080
《百喻经》用这个故事比喻说,你看高僧很快就修行成正果,你以为修行很容易。其实是他在前世积累了很多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39]。
1701167081
1701167082
这个故事比喻的,就是道生的“顿悟”。
1701167083
1701167084
然而禅宗的“顿悟”说的是,当时间概念已经不存在后,前面累世的修行也都没有必要了。根本不需要修行的积累,直接就可以顿悟。
1701167085
1701167086
传统的佛教认为,人要修行圆满,最起码也得等今生的生命完结以后。佛教所说的“涅槃”,特征之一就是肉体消灭。释迦牟尼就是去世以后才成了佛。
1701167087
1701167088
但禅宗认为,既然时间概念不存在,顿悟也就不需要等待肉身消灭的时候才能完成。
1701167089
1701167090
所以禅宗主张,人活着的时候就能顿悟成佛。按照宋本《坛经》的话说:“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是顿悟。”[40]
1701167091
1701167092
四
1701167093
1701167094
问题是,既然所有追求佛性的行为都是一种错误的执著。那么,“悟”不也是行为吗,不也是一种追求吗?
1701167095
1701167096
想要去“悟”,这不也是一种执著吗?
1701167097
1701167098
慧能说“何处染尘埃”,说人不需要去“拂拭”。而“悟”哪怕再短,也是一个动作。“拂拭”哪怕发生在一瞬里,也仍旧是“拂拭”。可尘埃都不在了,为什么还需要这一瞬的拂拭呢?
1701167099
1701167100
有人问百丈怀海:“修道的人想要追求佛性,你怎么看这件事呢?”百丈怀海回答:“大似骑牛觅牛。”[41]众生已经拥有佛性了,你再追求佛性,如同骑着牛还要去找牛,就是错误了。
1701167101
1701167102
黄檗希运说:“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42]是一个意思。
1701167103
1701167104
还有两个公案故事可说。
1701167105
1701167106
第一个故事说:
[
上一页 ]
[ :1.7011670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