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722e+09
1701167220
1701167221
1701167222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就等于摆脱掉理性思维了吗?
1701167223
1701167224 诡异的地方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两句话不也是理性的产物吗?当一名禅师领悟了咱们刚才说的佛理,在头脑中意识到“我应该毫不刻意的穿衣吃饭”的时候,这个过程不也是在理性思考吗?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不刻意”的时候,这“应该”不也是一个刻意的念头吗?
1701167225
1701167226 禅宗师父教育弟子要“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当弟子记下师父的话语,点头称是,甚至把这几个字写在小本本上的时候,这个弟子不是正好犯了执著于文字的错误吗?
1701167227
1701167228 禅宗的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出现了。
1701167229
1701167230 禅宗的典籍中记录了大量的故事、对白。由于这些故事和独白中有大量莫名其妙的内容,学习者要像研究法庭案例那样反复琢磨,所以这些故事和独白又被称为“公案”。
1701167231
1701167232 《五灯会元》中记录了这么一个公案:
1701167233
1701167234 慈明禅师问可真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1701167235
1701167236 可真回答:“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1701167237
1701167238 慈明大喝道:你老得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还用这种废话回答我!你给我老实说,怎么能从生死中解脱?
1701167239
1701167240 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求慈明指示他。
1701167241
1701167242 慈明说:你问我。
1701167243
1701167244 可真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1701167245
1701167246 慈明回答:“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1701167247
1701167248 于是可真就顿悟了[55]。
1701167249
1701167250 在这个故事里,“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慈明在对话中强调,要修禅一定要抛弃自己的理性思维。当别人问你问题,你搜肠刮肚刻意寻找答案的时候,就已经落入了执著。所以当可真第一次认认真真回答说“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的时候,慈明说你是胡说八道!慈明故意让可真反问自己同样的问题,此时按照常理,慈明的任何回答都可以,只有刚才那句诗是他自己否认过的,他如果再回答就是自相矛盾。而慈明偏偏就要出乎提问者意料,你越想不到什么,我越要回答什么。这种回答是在告诉可真,对于佛性,唯一正确的回答是不按照理性和逻辑的回答。
1701167251
1701167252 禅宗大量的公案都属于这种答非所问的对话。这类对话极多,我们仅以最有名的赵州从谂为例:
1701167253
1701167254 问:“如何是佛祖西来意?”赵州答:“亭前柏树子。”[56]
1701167255
1701167256 问:“如何是赵州?”赵州答:“东门西门南门北门。”®[57]
1701167257
1701167258 问:“如何是古佛心?”赵州答:“镇州萝卜重三斤。”[58]
1701167259
1701167260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赵州答:“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59]
1701167261
1701167262 问:“外方忽有人,问赵州说什么法,如何祗对?”赵州答:“盐贵米贱。”[60]
1701167263
1701167264 问:“如何是道?”赵州答:“墙外底。”问:“不问这个。”赵州反问:“问什么道?”问:“大道。”赵州答:“大道通长安。”[61]
1701167265
1701167266 有些禅宗研究者认为,这些回答都有特别的含义。要逐字逐句的认真分析其中的意思。比如有人问:“如何是佛?”洞山守初答:“麻三斤。”[62]就有日本的佛学家考证说,古时候做一件袈裟需要三斤麻,所以“麻三斤”指的就是袈裟。袈裟又代表了什么云云。
1701167267
1701167268 这么说的确有趣,但如果真照这种方法去一一分析的话,很多公案是分析不通的。比如“镇州萝卜重三斤”,你说镇州萝卜多重和古佛心有什么关系?如果说砖瓦草木皆有佛性的话,那镇州萝卜不管是多重它也有佛性呀。赵州这回答难道是说,这萝卜要是不够三斤重,就不是古佛心了?又或者说,当我们认为所有镇州萝卜都重三斤的时候,就能够领悟到古佛心了?怎么说都说不通。
1701167269
[ 上一页 ]  [ :1.701167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