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717e+09
1701167170 青源惟信说:
1701167171
1701167172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48]
1701167173
1701167174 这是类似的意思。
1701167175
1701167176 既然任何刻意强调“心”和“佛”的存在与区别都是错误,既然我们对佛性的任何追求,包括“顿悟”在内都是一种执著,那么修行佛法也就只有一种方法:
1701167177
1701167178 放弃任何追求,不用任何方法。
1701167179
1701167180 有人问赵州从谂,我们学佛的本分是什么?赵州回答:“树摇鸟散,鱼惊水浑。”[49]
1701167181
1701167182 树摇当然鸟散,鱼惊当然水浑,这是叫人顺其自然,不要刻意。
1701167183
1701167184 既然不能费任何心力,那么只需要随着自己的天性来,放任自由的生活就可以了。
1701167185
1701167186 因此大珠慧海说,修行就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50]。
1701167187
1701167188 临济义玄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穿衣吃饭,困来即眠。”[51]
1701167189
1701167190 长沙景岑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52]
1701167191
1701167192 龙潭崇信从师于天皇道悟很多年,在这些年里,天皇道悟只让他端茶倒饭,不教他任何佛法。龙潭崇信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就问天皇道悟为什么不教他。
1701167193
1701167194 天皇道悟回答说,你倒茶来我就喝,你端饭来我就接下,这不都是在向你指示真理么?“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53]
1701167195
1701167196 吃饭穿衣,不落痕迹,这就是禅宗修行的最高境界了。
1701167197
1701167198 禅宗说修行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就是不着痕迹的生活。但问题是,芸芸众生也是在随心所欲的吃饭穿衣啊。如果有一群凡人,压根就不知道佛教的存在,只是浑浑噩噩的生活,不渴望跳出六道轮回。那他们不是比禅师更随心所欲、更不落痕迹吗?
1701167199
1701167200 那岂不是说,越不了解佛教的人,就越能成佛吗?
1701167201
1701167202 有人问大珠慧海:你如何修行?
1701167203
1701167204 大珠慧海回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1701167205
1701167206 那人问,别人也都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那他们都和你一样在修行吗?
1701167207
1701167208 大珠慧海回答,不是,因为“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校,所以不同也。”[54]
1701167209
1701167210 这是说,不懂得佛法的人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刻意修行,但是他们还有其他种种执著的欲望。吃饭的时候想着这饭好不好吃,睡觉的时候想着明天要多赚点钱,这人有“千般计校”,所以不叫修行。
1701167211
1701167212 但是大珠慧海也不是在要求人禁绝一切欲望,因为“饥来吃饭”的“饥”,“困来即眠”的“困”,这些都是欲望。“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大珠慧海主张的,似乎是人们应该满足自己的“日常”欲望。顺应自然,顺应的是“天性”,这就叫“不刻意”。
1701167213
1701167214 但什么是“日常”的欲望呢?什么是“天性”呢?“饥来吃饭”和“千般计校”之间的界线在哪呢?
1701167215
1701167216 “饥来吃饭”是不刻意,那饥来的时候没饭吃,我去做饭,这算是刻意吗?我没钱买米,去当推销员动脑子算计别人,为的是赚今天的饭钱,这劳作是不是刻意呢?
1701167217
1701167218 禅宗似乎没给出明确的回答。
1701167219
[ 上一页 ]  [ :1.701167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