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7357
1701167358
我们可以说,禅师们的这些回答并不是用来告知答案的,而是用来阻止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
1701167359
1701167360
学生真心实意向老师讨教佛法问题,这是理性行为,学生期待的老师回答的,也是理性的答案。
1701167361
1701167362
当禅师答出一个“麻三斤”这样莫名其妙,让人想无可想的答案的时候,他是在提醒学生,通过理性向老师提出问题这一行为本身就是错的,学生希望老师能给予理性回答的期望也是错的,学生对老师回答进行理性思考更是错的。在禅师的这句回答面前,学生发现自己的任何理性思维都会毫无用处。如果此时学生灵性足够,就会领悟到禅宗排斥理性的道理,达到顿悟的境界。
1701167363
1701167364
有一次,智常禅师到菜园里取菜,围着一株菜画了一个圆圈,对僧人们说:不许动这株菜!
1701167365
1701167366
过了一会智常回来,看到这株菜还在,于是用棒子打散众僧,生气的说:这群僧人,没有一个聪明的[103]!
1701167367
1701167368
智常的意思就是说,僧人们无论做什么都是对的,唯一要做的就是别按照理性行事。结果这群僧人全都老老实实的照着命令做,这就是愚蠢了。
1701167369
1701167370
如葛兆光先生所说:“禅宗著名的话头公案就好像打哑谜,不过这个谜的谜面虽然只有一个,但谜底却可以千千万万,随心所欲,因人而异。而谜底虽然千千万万,却又唯独有一个不成谜底,那就是死死扣住谜面的符合逻辑的直接回答和理解。”[104]
1701167371
1701167372
回答本身不重要,对理性的否定才最重要。
1701167373
1701167374
义玄问黄檗什么是佛法大意,“声未绝,黄檗便打,……师又去问,黄檗又打,如是三度发问,三度被打。”[105]
1701167375
1701167376
义玄一张口提问,黄檗就打,他打的是提问这个行为本身。
1701167377
1701167378
六
1701167379
1701167380
然而,仅仅是答非所问,又怎么能达到破除理性的目的?
1701167381
1701167382
假如我们没经过前文的种种介绍,乍一看禅宗的公案,我们会产生两种反应:要么觉得这些禅师都是在故弄玄虚胡说八道,要么觉得这些对话意味无穷,需要苦苦思索其中的含义。
1701167383
1701167384
但这两种反应,都是禅宗反对的。
1701167385
1701167386
语言本身就是基于理性的。当我们张开嘴说话的时候,当我们认真聆听禅师教诲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使用起理性思维。因而禅师虽然努力让自己的回答脱离逻辑的规则,却很难把慧根不深的提问者带出理性的习惯思维。
1701167387
1701167388
与答非所问相比,更出乎提问者意料,更能让提问者无迹可寻的,是根本不回答。
1701167389
1701167390
说起来,以不答为答,在禅宗中还有一个颇为光荣的历史。
1701167391
1701167392
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上说法,大梵天王献上金色波罗花,释迦牟尼拈花示众,一语不发。众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只有摩诃迦叶会心微笑,释迦牟尼就将禅法传给了迦叶。
1701167393
1701167394
这个故事很有名,但就像菩提达摩的种种传说一样,很可能又是禅宗僧人为了光耀祖庭的创造。
1701167395
1701167396
但确实有一些禅师用不说话的方式回答学生的提问。
1701167397
1701167398
俱胝禅师对任何问题都伸出一个指头作为回答,人称“俱胝一指”。还有一些禅师回答问题时,纯粹用动作来打哑谜[106]。
1701167399
1701167400
然而仅仅是不回答,对于破除理性还远远不够。
1701167401
1701167402
我们今天有一个词叫“口头禅”,指的是人挂在嘴边的习惯用语。这句话的原意,其实指的是那些用语言来表现的禅语。
1701167403
1701167404
相应的,也就有不用语言来表达的禅机。
1701167405
1701167406
我们都听说过禅宗的“棒喝”。
[
上一页 ]
[ :1.7011673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