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7420
但棒喝多了也不行。
1701167421
1701167422
棒喝固然可以吓人一跳,但是棒无非是打,喝无非是喊,花样终究有限。
1701167423
1701167424
当第一个人棒喝的时候,那是出乎意料。但是随着棒喝的次数增加,当棒喝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招数以后,无论再挑什么时机棒喝,也都能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了。
1701167425
1701167426
宋朝官员李弥逊有一天在路上遇见圆悟禅师,圆悟朝他打招呼,李弥逊却“厉声日:‘和尚眼花作什么?’悟便喝,公亦喝。”[108]
1701167427
1701167428
说白了,就是两个人本来说话说的好好的,一个人突然大喊大叫,另一个人也跟着大喊大叫。《五灯会元》评论说“于是机锋迅捷,凡与悟问答,当机不让”—说这真是智慧的交锋啊!然而在外人看来,这两个人不过是喊来喊去。你可以说这两人正在领悟禅意,可你要说这两个人在故作姿态给别人看的呢?是神经病呢?也能成立。
1701167429
1701167430
下面这段更有喜感:
1701167431
1701167432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109]。
1701167433
1701167434
一个僧人大喝,老师上来就打。又来一个僧人大喝,老师就大喝回去。这个僧人说等等,咱先聊聊吧!这边老师根本不给机会,“咣”上来又打。
1701167435
1701167436
你们确定不是来演喜剧片的吗?
1701167437
1701167438
没错,棒喝的确符合禅宗的教学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棒喝都是有效的。举棒张嘴,这比答非所问更容易模仿。当大批笨蛋禅师人云亦云,都学着开始棒喝的时候,棒喝就成了拾人牙慧的俗套。
1701167439
1701167440
唐代禅师兴化存奖感叹当时流行的棒喝风气,说:“我只闻长廊也喝,后架也喝。诸子汝莫盲喝乱喝。”[110]—他说你们别乱喝啊!
1701167441
1701167442
有僧人和赵州从谂聊着聊着,突然冲赵州大喝,以为这就显示自己有禅机了。赵州问那人:你三喝四喝之后怎么办呢?那僧人无话可说。“州便打云: ‘这掠虚头汉!’”[111]—你这蒙事的家伙!
1701167443
1701167444
禅宗的教学,很像是今天的时尚潮流。
1701167445
1701167446
什么叫时尚呢?与众不同才是时尚。时尚先锋造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绿裙子,人们看到了,都说好看。然后大众立刻去模仿,很快满街都是绿裙子。到了这个时候,绿裙子本身没有变,却不再属于时尚,反而是恶俗了。
1701167447
1701167448
棒喝也是这样。在刚出现的时候很有效,随着人人模仿,也就变成无用的形式主义了。
1701167449
1701167450
因此棒喝还不是禅宗最后的目标,为了破除理性思维,还需要新的手段。
1701167451
1701167452
有个禅宗故事说,一个僧人进到庙里,向佛像身上吐痰。庙里僧人当然不乐意了,说你这人怎么能往佛身上吐痰呢?那僧人反问说:那你告诉我何处没有佛[112]?
1701167453
1701167454
这话回答得无懈可击:佛性无处不在。前面天台、华严两宗已经说了,所有事物都有佛性。庙里的和尚反倒是执著于事物的外表,境界不够了。
1701167455
1701167456
然而,这位禅僧毕竟是做出了向佛像吐痰的惊人之举,虽然不违反禅宗的义理,但从传统佛教看来,已经是惊世骇俗的了。
1701167457
1701167458
还有一个更为惊人的故事。
1701167459
1701167460
据说女尼无著在出家前,经常住在寺庙里。有一次,道颜禅师要见无著,无著问他:你是要按照佛家的规矩见面呢,还是以世俗的规矩见面呢?
1701167461
1701167462
道颜说,按照佛家的规矩见面。
1701167463
1701167464
于是无著叫身边的人都出去,叫道颜进来。
1701167465
1701167466
道颜一进来,竟然发现无著一丝不挂的仰卧在床上。
1701167467
1701167468
道颜就指着(原文没说指着哪里,联系下文不难猜想)说:“者(这)里是什么去处?”
1701167469
[
上一页 ]
[ :1.701167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