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8270
然而,普通百姓谁会去进行这么复杂的哲学思考呢?
1701168271
1701168272
老百姓需要的,是更容易的“禅宗”。
1701168273
1701168274
今天如果普通人到庙里和僧人聊佛法,僧人一般不会去讲义理复杂的中观唯识,也不会强调累世修行的漫长,他们最可能说的,是一些讲因果报应的小故事,以及“放下比拿起更难”之类看上去很像是禅宗公案,其实形似而神非的人生小感悟。听上去很有趣,其实和真正的禅学差上了十万八千里。
1701168275
1701168276
网络、畅销书上的各种“禅悟故事”也是一样。它们表面上讲了一个类似于禅宗公案的小故事,其实这故事只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人生格言。而这些格言的内容,多半是类似老庄那种“物极必反”之类无比正确的废话,或者是“人活着是为了快乐”之类是个人就知道的生活常识。
1701168277
1701168278
对于废话和常识,你看完之后当然会觉得它说的对,但其实什么有用的知识也没学到。只不过因为这些没用的话外面加上了一层“悟禅”的外衣,才让人们战战兢兢,不敢拆穿了它的真面目,怕被人说成狂妄无知。就像那满街的人,都不敢说皇帝没穿衣服一样。
1701168279
1701168280
不过,和正确的废话比起来,更可气的是根本不正确的话。比如“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擦肩而过”。就请喜欢这句话的大哥大姐们想想,这事能成立么?一个回眸和擦肩次数为500比1的世界那得多么变态啊。而且从逻辑上说,回眸之前不得先擦个肩么?难道说为了保持这个比例,众生在每次擦肩以后,都得原地不动回眸500次才算完成任务么?
1701168281
1701168282
您们在被自己感动之前,先过过脑子行么?
1701168283
1701168284
然而,这类伪装成禅宗的心灵小感悟能够广为流行,恰恰说明了大众喜欢的不是哲学思考,而是浅显易懂的人生格言。
1701168285
1701168286
听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然后被告知一个一听就懂的小道理,然后就以为自己已经获得国学中精深的知识,提高内涵了。
1701168287
1701168288
这样的学习方式多美好啊!
1701168289
1701168290
禅宗的理论,正好给偷懒者打开了一道方便的大门。
1701168291
1701168292
反正禅宗公案中的禅师们不也是胡言乱语几句就纷纷大彻大悟了吗?那我这里还有感悟小故事呢,还讲做人小道理呢,不比那些莫名其妙的公案更有意思多了!
1701168293
1701168294
今天,我们翻开各种讲禅宗的畅销书,我们聆听各种禅宗专家的演讲,最终听到的总是哲学理论居少,人生小感悟居多。对一事一物的具体建议居少,正确的废话居多。
1701168295
1701168296
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困惑,你问大师:我该上班还是该追求理想?大师回答你:追问真实的内心,放下心灵的包袱,要学会在世俗的烦恼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纯粹。
1701168297
1701168298
你听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一感动,连自己刚才想问什么问题都忘了。
1701168299
1701168300
妈妈的话哪有大师的可爱?妈妈只会说:连工作都没有,实现个屁理想!先找着工作再废别的话!
1701168301
1701168302
你乖乖的滚去上班了。
1701168303
1701168304
听那些大师们的所谓“禅机”,还真不如多听妈妈们唠叨几句实用呢。
1701168305
1701168306
把禅宗庸俗化不只是市井百姓的专利。
1701168307
1701168308
这是因为投机取巧是所有人的天性,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也不例外。
1701168309
1701168310
苏东坡和佛印斗嘴的故事广为大众所知。
1701168311
1701168312
比如佛印说苏东坡像佛,苏东坡说佛印像牛屎。苏小妹就对苏东坡解释说,佛印说你是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你说人家像牛屎,说明你心中只有牛屎。苏东坡就觉得自己输了。
1701168313
1701168314
这样的对白很像是禅宗的公案。“心中有何物,眼中就看到何物”的理论也很像是禅宗和唯识学的观点。
1701168315
1701168316
然而我们不难看出来,这种对话既没有提供什么有用的知识,也不像公案一样力图破除人们的理性思维。
1701168317
1701168318
只是耍耍小聪明,抖个机灵而已。
1701168319
[
上一页 ]
[ :1.701168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