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8420
第二条还轮不到佛祖,恭维的竟然是地方官;不仅是知府一个人,还捎带上其他官员;祝福的内容还不是早脱苦海之类的佛教理想,竟然是升官发财这么世俗的东西。
1701168421
1701168422
第三条呢,终于轮到佛教了。可礼拜的还不是佛祖,而是自己的老师。所迎合的,还是儒家尊师尊长的礼教。
1701168423
1701168424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僧人们在迎合儒家上做得有些过分了,也可以理解成是为了顺应社会习俗,不得已的妥协,最终还是为了发展佛教嘛。
1701168425
1701168426
可要是从理论根基上崇尚儒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1701168427
1701168428
五
1701168429
1701168430
大众和知识分子把禅学庸俗化,当成了感悟小故事和机智小对话,这虽然让人无可奈何,但对佛教本身的威胁还不大。
1701168431
1701168432
更紧要的是,既然禅学已经毫无规则,可以任意解读,那么禅学还有什么保留的必要呢?
1701168433
1701168434
中国传统学术有三大体系,儒、佛、道。
1701168435
1701168436
这三大体系原本是各讲各的,互不兼容。可是在中国古人看来,佛道儒三家理论各有优点,割弃哪个都舍不得,要是能把三家理论合一,那就太妙了。
1701168437
1701168438
但三家的理论差距太大,要融合就得歪曲。
1701168439
1701168440
传统的佛学家当然不会答应。
1701168441
1701168442
道安坚决反对“格义”,玄奘冒着生命危险求取真经,他们都是希望能保持佛教教义的纯洁性,不能让佛教被汉人随意理解、发挥。
1701168443
1701168444
然而,当禅宗认为不需要依赖佛经、认为任意行为都可以参禅后,一切都控制不住了。
1701168445
1701168446
最简单的融合方式,是机械的比附。
1701168447
1701168448
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这叫作“五常”。就是“三纲五常”中的那个“五常”。
1701168449
1701168450
佛教有五条最基本的戒律,叫作“五戒”,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1701168451
1701168452
道教中还有“金、木、水、火、土”,“五行”。
1701168453
1701168454
就有人把这“五常”、“五戒”和“五行”一一比附。比如说佛教的“不杀生”就等于儒家的“仁”,你对别的生物有仁爱之心,自然就不忍杀生了。“仁”又属于“五行”中的什么,等等。以此来论证儒、佛、道的根本道理都是相通的[25]。
1701168455
1701168456
这么比附当然很牵强。
1701168457
1701168458
比如“五戒”的每一戒都可以属于“礼”—一个守儒家之礼的人怎么可能去犯五戒里的那些错误呢?
1701168459
1701168460
也可以说“五戒”都属于“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明白了儒家和佛家的道理,怎么可能为了眼前小利去犯五戒那些大错呢?都说得通。
1701168461
1701168462
而且佛教有自己的元素观,认为组成世界的元素有四种:“地、水、火、风”,称为“四大”。明显和“五行”说的不一样。
1701168463
1701168464
虽然把“五常”、“五戒”和“五行”比附在一起很牵强,但是中国人还乐于此道。除了这三种外,还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酸甜苦辣咸五种颜色、五脏六腑的五脏、乐谱里的五音等全都比附上了。
1701168465
1701168466
光比附还不够。
1701168467
1701168468
前面说了,禅宗僧人不拒绝当一个儒生。所以禅宗以后的汉族僧人们,开始倡导学习儒家知识。
1701168469
[
上一页 ]
[ :1.701168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