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8470
西林和尚说僧人应该:“以禅教为本业,然欲通文义,识忠孝大节,须先从儒入。”[26]
1701168471
1701168472
—说要想学禅,先得学儒。
1701168473
1701168474
前面说过,佛教缺乏识字的入门教材,要想具备基础的文化知识,就得先学儒学。所以西林和尚这么说没什么问题。
1701168475
1701168476
孤山智圆说,没有儒家就没有稳定的社会,没有稳定的社会,我们怎么能安心学习佛法呢?所以应该“修身以儒,治心以释”[27]。
1701168477
1701168478
以上还是在说,儒学是佛学的基础,相比之下,佛学还是更高一级的。
1701168479
1701168480
但很快就有人说,儒、佛、道各有各的用处,都好。
1701168481
1701168482
就像雍正说的:“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三教就如同三个学科,互不矛盾,都应该学[28]。
1701168483
1701168484
憨山德清说,“为学有三要”,儒、道、佛,“缺一则偏”[29]。
1701168485
1701168486
—三教都必须学,缺一个都不行。
1701168487
1701168488
话说到这里已经有点过分了。
1701168489
1701168490
说三教各有优势的意思是,佛道儒可以并行不悖,都能存在,学哪个是你的自由。
1701168491
1701168492
但憨山德清的意思是,僧人必须学儒、学道,不学不行。儒、道从选修课变成必修课了。
1701168493
1701168494
佛教倒不禁止信众在学好佛教知识的前提下去学习教外知识。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便于和教外思想辩论。但佛教终究是把教外思想看作“外道”、“邪见”的,学习也是为了批判用,怎么能把它们列为必修课了呢?
1701168495
1701168496
但这还不是最过分的。
1701168497
1701168498
从唐宋以后,有大量的佛教高僧,认为佛儒其实就是一家[30],“门墙虽异本相同”[31]。
1701168499
1701168500
比如南宋的禅师大慧宗杲说:“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32]
1701168501
1701168502
“菩提心”是佛教术语,大致的意思是“成佛的愿望”、“成佛的念头”。
1701168503
1701168504
说“菩提心”就是“忠义心”是什么意思,是说要想成佛就应该有一副忠肝义胆么?可“忠义”和佛性又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说手下人命无数的关二爷最有佛性么?
1701168505
1701168506
说不通啊!
1701168507
1701168508
明朝的《缁门崇行录》是一本记录古代高僧事迹的书,包括如下几章:《尊师之行》、《孝亲之行》、《忠君之行》。
1701168509
1701168510
这完全是在用儒家标准来评价高僧。
1701168511
1701168512
唐代僧人道宣夸佛教说:“惟佛之为教也,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33]
1701168513
1701168514
这是在用儒家的标准来评价佛教了。
1701168515
1701168516
我们知道,《中庸》是儒家的经典。前面说的孤山智圆竟然自号“中庸子”,还说“宗儒为本”[34]。简直不知道他是佛僧还是儒生了。
1701168517
1701168518
明朝云栖袾宏的这段话更有意思:
1701168519
[
上一页 ]
[ :1.701168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