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69057e+09
1701169057
1701169058 区别在于,慧能认为人心和佛性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即心即佛”,不需要修行就可以领悟佛性。而理学认为,虽然“理”无处不在、不可言说,但要追求理还需要刻苦的努力,也就是格物。
1701169059
1701169060 但是,既然“理”这个终极真理无处不在,那么也应该体现在人心里,那我们为什么要通过外物去寻找呢[22]?
1701169061
1701169062 所以王阳明说:“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23]
1701169063
1701169064 —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内心中去追求终极真理。
1701169065
1701169066 接下来的推理,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禅宗理论的复习课:
1701169067
1701169068 既然我们的内心就是终极真理,那么我们对终极真理的领悟过程,也应该类似于禅宗的顿悟。就像陆九渊说的:“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24]
1701169069
1701169070 既然终极真理不需要特别追求,那么我们也就不需要包括格物在内任何刻意的修行方式。
1701169071
1701169072 所以王阳明作诗说:
1701169073
1701169074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25]
1701169075
1701169076 你看,这完全就是禅宗“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翻版,心学和禅学理论之近,王阳明连话都懒得改了。
1701169077
1701169078 既然终极真理就在我的内心之中,不需要从外物中追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外在于我们的儒家经典呢?
1701169079
1701169080 这和慧能认为不需要依赖佛家经典是一个道理。
1701169081
1701169082 所以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26]
1701169083
1701169084 —如果我掌握了真理,那么儒家经典对我来说意义就不大了,不过是我思想的注释而已。
1701169085
1701169086 这么说在逻辑上没有问题。终极真理是不能用理性的文字来表现的,所以儒家经典必然不是终极真理的直接阐述,顶多只是一个注解[27]。
1701169087
1701169088 到目前为止,心学和禅宗几乎都一模一样。
1701169089
1701169090 但有个不一样的地方。
1701169091
1701169092 佛教的终极真理是“佛性”,这个佛性是完全超越一切理性概念的,其中也包括道德概念。佛性是无所谓善和恶的,是超越了善和恶的,道德在佛性看来,是一种顿悟不彻底的执著。
1701169093
1701169094 理学心学的终极真理(理学称为“理”、陆九渊称为“心”,王阳明称为“良知”),虽然也超越理性概念,也不可以用文字言说,但这个终极真理是属于道德的,而且符合儒家道德的规范。
1701169095
1701169096 这个逻辑是怎么来的呢?
1701169097
1701169098 孟子持“性善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这个“善”,当然是儒家道德标准下的“善”。这就是说,孟子认为,儒家道德属于人的本质。
1701169099
1701169100 在理学和心学看来,既然人的本质是善的,人的本质又符合终极真理,那么终极真理就是善的[28],是符合儒家道德的[29]。
1701169101
1701169102 也可以抛开性善论这么说:儒家先验的认为,道德人伦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容置疑的。理学和心学的终极真理也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说,终极真理和道德人伦是一回事。
1701169103
1701169104 理学和心学的终极真理,就是儒家道德。
1701169105
1701169106 终极真理永恒不变,那么,儒家的忠孝道德也就是永恒存在,不可质疑的了[30]。
[ 上一页 ]  [ :1.7011690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