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9123
1701169124
人类天生的道德,并不是来自于理性思辨,而是来自于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感性本能。比如说我们孝顺父亲,这不是来自于内心里一个清晰的命令,比如“必须对父亲好”,而是我内心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本能。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本能是永恒的,是根本的,就是“理”。而我们对父亲的孝只是其外在的表现。
1701169125
1701169126
这就好比食欲一样。食欲本身是超越理性的,没有理性思想的动物也有食欲。但在有理性的人类身上,食欲会驱使人给自己下达种种理性命令来满足食欲。所谓“我要吃东西”这个理性概念,不过是非理性的食欲的表现而已。
1701169127
1701169128
认为“理”和“良知”代表了终极道德的好处,首先给儒家道德找到了一个天然的合法性,谁如果不孝顺父母,儒生就可以说你是“丧尽天良”,不用再进一步解释。你不孝违反的是“理”,这理是万物都遵守的终极道德,那我还有什么好解释的?
1701169129
1701169130
其次的好处是,有很多让人纠结的道德问题都可以解决掉了。
1701169131
1701169132
假如说,孝道只是外在的强加的道德观念,那么比如遇到“不养子女的父亲值不值得孝顺”“自己没饭吃的时候要不要再赡养父亲”等复杂的现实问题,我们就必须经过复杂的逻辑讨论才能知道该怎么做,就像现代西方伦理学所讨论的那样。
1701169133
1701169134
假如认为“理”或者“良知”是一种超越了一切客观世界的、永恒不变的、决定了一切事物的最本质的终极真理,那么这就简单了,只要我们能够把握“理”或者“良知”,根据“理”或者“良知”的指示,我们就能选择出正确的选择[33],我们也就可以获得儒家的最高成就,成为儒家的圣人了。
1701169135
1701169136
《宋元学案》中记录了一个故事。说陆九渊给弟子讲什么是“本心”(即陆九渊理论中的终极真理),讲了半天讲不清楚。后来,他的弟子当了县里的小官,断了一个案子。陆九渊对弟子说,你断的这个案子,让当事人明白了道德是非,你断案的依据就是“本心”[34]。
1701169137
1701169138
听上去没问题吧?
1701169139
1701169140
可是,你有没有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1701169141
1701169142
既然终极真理就在自己的心中,既然外在的经文、说教都不重要。那么是否道德岂不就是自己说了算?
1701169143
1701169144
王阳明大胆地说:
1701169145
1701169146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35]
1701169147
1701169148
又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36]
1701169149
1701169150
又作诗说:“个个人心有仲尼。”[37]
1701169151
1701169152
假如我的心灵就是万物的主宰了,那道德在哪[38]?
1701169153
1701169154
假如我就能代表孔孟,那儒学在哪?
1701169155
1701169156
这最后的突破将由泰州学派完成。
1701169157
1701169158
五
1701169159
1701169160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第一次拜访王阳明的一段小事,可以作为该学派的一个写照。
1701169161
1701169162
王艮在见到王阳明之前,已经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学者。两人见面之后,进行了一番非常机智的对话,王艮对王阳明崇拜得五体投地,说您实在是太厉害了!立刻决定拜师。
1701169163
1701169164
结果到了第二天,王艮又找到王阳明说:不对,我昨天回去琢磨了琢磨,你说的话还有问题。我这师父拜得太轻率了,咱俩还得再聊聊[39]!
1701169165
1701169166
两人第一天的见面,既充满机智又惺惺相惜,原本是难得的文人佳话,将来能常常拿出来跟晚辈们讲的。无论从文人做派还是从传统礼节上来说,王艮第二天的行为都大煞风景。然而王艮只以真理为重,别的什么也不在乎。而王阳明还就欣赏他这一点,赞赏说:
1701169167
1701169168
“善!有疑便疑,可信便信,不为苟从,予所甚乐也。”
1701169169
1701169170
—有疑问就问,不盲从,我就喜欢你这样!
1701169171
1701169172
也只有这种肯独立思考、不盲从的学者,才可能真正推进学术的发展。
[
上一页 ]
[ :1.7011691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