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9750
[34]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十八。
1701169751
1701169752
[35]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
1701169753
1701169754
[36]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
1701169755
1701169756
[37] 王守仁《咏良知四首》。
1701169757
1701169758
[38] 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若吾儒日在世法中求性命,吾(五)欲薰染,头出头没,于是而言无善恶,适为济恶之津梁耳。”
1701169759
1701169760
[39] 王艮《王心斋全集·王艮年谱》:“讲及良知,曰:‘简易直截,予所不及。’下拜,隅坐。明日,复入见,曰:‘绎思所闻,轻易拜矣。请与再论。’公曰:‘善!有疑便疑,可信便信,不为苟从,予所甚乐也。’”
1701169761
1701169762
[40]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王守仁《王阳明集》卷七:“夫禅之学与圣人之学,皆求尽其心也,亦相去毫厘耳。”
1701169763
1701169764
[41] 王守仁《示诸生诗》。
1701169765
1701169766
[42] 王守仁《咏良知四首》。
1701169767
1701169768
[43] 《坛经·般若品》。
1701169769
1701169770
[44] 《坛经·自序品》:“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1701169771
1701169772
[45]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
1701169773
1701169774
[46] 王守仁《王阳明集》卷四。类似的观点还有,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1701169775
1701169776
[47]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
1701169777
1701169778
[48] 王艮《王心斋全集·语录》。
1701169779
1701169780
[49] 李贽《焚书》卷一。
1701169781
1701169782
[50]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
1701169783
1701169784
[51] 何心隐《爨桐集》卷一。
1701169785
1701169786
[52] 李贽《焚书》卷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1701169787
1701169788
[53] 李贽《藏书》卷四十:“夫按圣人以为是非,则其所言者乃圣人之言也,非吾心之言也。言非吾心,词非由于不可遏,则无味矣。”
1701169789
1701169790
[54] 李贽《焚书》增补一:“夫私者,人之心也。”“若无私,则无心矣。”“我以自私自利之心,为自私自利之学,直取自己快当,不顾他人非刺。”李贽《焚书》卷二:“大凡我书皆为求以快乐自己,非为人也。”
1701169791
1701169792
[55] 李贽《焚书》增补一。
1701169793
1701169794
[56] 钱谦益《列朝诗集·闰集·卓吾先生李贽》引袁小修语:“平生痛恶伪学,每入书院讲堂,峨冠大带,执经请问,辄奋袖曰:‘此时正不如携歌姬舞女,浅斟低唱。’诸生有挟妓女者见之,或破颜微笑曰:‘也强似占道学先生作伴。’”
1701169795
1701169796
[57] 李贽《焚书》卷一。
1701169797
1701169798
[58] 卫泳《悦容篇·招隐》:“谢安之屐也,稽康之琴也,陶潜之菊也,皆有托而成其癖者也。古未闻以色隐者,然宜隐孰有如色哉。一遇冶容,令人名利心俱淡。视世之奔蜗角蝇头者,殆胸中无癖,怅怅靡托者也。真英雄豪杰,能把臂入林,借一个红粉佳人作知己,将白日消磨,有一种解语言的花竹,清宵魂梦,饶几多枕席上烟霞。须知色有桃源,绝胜寻真绝欲,以视买山而隐者何如。”《悦容篇·达观》:“缘色以为好,可以保身,可以乐天,可以忘忧,可以尽年。 ”
1701169799
[
上一页 ]
[ :1.701169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