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169700
[9]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六十四。
1701169701
1701169702
[10]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六十二:“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1701169703
1701169704
[11] 朱熹确实有类似观点的话。《朱子语类》卷十五:“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1701169705
1701169706
[12] 《朱熹文集》卷十五:“格物非欲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但得一道而入,则可以推类而通其余矣。盖万物各具一理,而万理同出一原,此所以可推而无不通也。”
1701169707
1701169708
[13]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八:“问:‘一理通则万理通,其说如何?’曰:‘伊川尝云:虽颜子亦未到此。天下岂有一理通便解万理皆通。也须积累将去。如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为此说者,将谓是天理,不知却是人欲。’”
1701169709
1701169710
[14] 《朱熹文集》卷三十九:“格物之论,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遽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张载《张载集·张子语录·语录上》:“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1701169711
1701169712
[15]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八:“此推而言之,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尧,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1701169713
1701169714
[16]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五:“穷理格物,如读经看史,应接事物,理会个是处,皆是格物。”
1701169715
1701169716
[17] 《朱熹文集》卷十五:“若一事上穷不得,且别穷一事。或先其易者,或先其难者,各随人浅深。譬如千蹊万径,皆可以适国。”
1701169717
1701169718
[18]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八:“积习既多,自当脱然有贯通处。”
1701169719
1701169720
[19]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八。
1701169721
1701169722
[20]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八:“今之不为禅学者,只是未曾到那深处,才到深处,定走入禅去也。”
1701169723
1701169724
[21] 这句话有很多版本,比如“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青青翠竹,尽是真如”等。
1701169725
1701169726
[22]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陆九渊的观点类似:“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1701169727
1701169728
[23]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
1701169729
1701169730
[24] 陆九渊《象山全集》卷三十五。
1701169731
1701169732
[25] 王守仁《答人问道》。
1701169733
1701169734
[26]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十一。
1701169735
1701169736
[27] 陆九渊还有一句有趣的话:“尧舜曾读何书来?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这话在我们今天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认为,尧舜(如果历史上有这些人的话)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知识。但是在陆九渊的时代,人们都非常崇拜古人,认为尧舜是最厉害的大圣人。因而陆九渊这番话就很有说服力了:尧舜肯定没读过孔孟经典,但能说他们不够伟大吗?所以我们为什么非要依赖书籍呢?
1701169737
1701169738
[28]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五:“这个理在天地间时,只是善,无有不善者。”卷三十四:“仁者,人之本心也。”陆九渊《象山全集》卷一:“仁义者,人之本心也。”“四端者,人之本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
1701169739
1701169740
[29]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二十八:“乾之元亨利贞,天道也,人得之,则为仁义礼智之性。”王守仁《传习录》卷上:“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1701169741
1701169742
[30] 这套道德观和康德的观点非常像。
1701169743
1701169744
[31]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1701169745
1701169746
[32]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
1701169747
1701169748
[33]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
1701169749
[
上一页 ]
[ :1.70116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