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172441e+09
1701172441
1701172442 早在东晋时代道安就说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45]智创立天台宗得以成功,首先靠的是南朝陈宣帝、陈后主的“外护”;其次是晋王杨广(后即位后为隋炀帝)的大力支持。隋灭陈后,杨广任扬州总管,坐镇江都(今江苏扬州),建立佛、道二教的四道场。其中慧日、法云二道场是佛寺,把江南一些著名的学僧招到自己周围。如成实和涅槃学者智脱、法论、慧觉,三论学者法澄、道庄、智矩、吉藏等人,都被他请入慧日道场。智是他最敬信的和尚。
1701172443
1701172444
1701172445
1701172446 杨广任扬州总管的第二年(590),即遣使招请智到江都为他授戒,“奉以为师”。智到江都后,对杨广说“我与大王深有因缘”,但对让他担任戒师表示辞让,最后不得已提出四个条件,大意是:
1701172447
1701172448 1.自己“虽好学禅,行不称法”,人们对禅法有不同的评论,请不要在禅法上对他寄予过大期望。
1701172449
1701172450 2.“身暗庠序,口拙暄凉”,“域间樽节,一无可取”,意为自己不熟悉世俗礼节和规矩,请不要以此来要求他。
1701172451
1701172452 3.“微欲传灯,以报法恩,若身当戒范,应重去就”,是说他本以传佛法为己任,然而如果担任王的戒师,就不能轻易离开;这样一来,就会影响传法。相反,“去就若轻”,又会招人非议。因此,希望不要用去、就的轻重来要求他。
1701172453
1701172454
1701172455 4.“三十余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谓国家既然已经统一,佛法再兴,希望能随时允许他出游山水或归山[46]。(详见《智者大师别传》、《续高僧传·智传》)
1701172456
1701172457
1701172458
1701172459
1701172460 杨广答应了他的要求,在江都举办隆重的千僧会,由智任戒师授为他菩萨戒。这是依据《梵网经》授的大乘戒,有十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智在授戒仪式上为杨广授法名为“总持”。杨广对他说:“大师禅慧内融,道之法译,辄奉名为智者。”这就是后来杨广自称:“菩萨戒弟子总持”和智被世人称为“智者大师”的由来。[47]
1701172461
1701172462
1701172463
1701172464
1701172465
1701172466
1701172467 智为杨广授戒后不久,便向杨广告辞还乡,沿江西下。隋开皇十二年(592)智先至庐山,后到达荆州,在当阳县的玉泉山建寺。此寺原名“一音寺”,后来隋文帝赐额“玉泉寺”。智又重修十住寺。他在此与弟子弘传佛法,闻名来投其门下者很多。据他死前给杨广的信中说,在荆州时“听众一千余僧,学禅三百”,甚至引起州官的不安。[48]在智住荆州期间,杨广曾两次派人请他回江都传法。开皇十五年(595)智再次下江都[49],应杨广请求著《净名义疏》二十八卷,又为杨广之妻祈祷病愈而举行斋会。
1701172468
1701172469
1701172470
1701172471
1701172472 开皇十六年(596)智回到天台山,从事传法和著述,并规划扩建寺院事宜,预言寺院将是“王家所办”。此后,杨广虽又派人来请,但因老病已不能出山。智在死前向弟子灌顶口述给杨广的遗书,让他把杨广赠送给他的香炉、犀角如意奉还作为永久纪念,并亲自手书:“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续高僧传·智传》)[50]在遗书中他对杨广兴隆佛法寄予很深的期望,一再表示深感厚恩,表示死后若有“神力”定当保佑杨广,说:
1701172473
1701172474 贫道灰壤虽谢,愿留心佛法,询访胜德,使义门无废,深穷佛教,治道益明,遍行遍学是菩萨行。如来灭度,法付国王……生来所以周章者,皆为佛法,为国土,为众生。今为法门仰寄三为(按:为佛法,为国土,为众生)具足,六根(按:感觉思维功能——眼耳鼻舌身意)释矣。命尽之后,若有神力,誓当影护王之土境,使愿法流衍,以答王恩。
1701172475
1701172476 在遗书中还希望杨广为天台山寺院建造以及国家度僧等予以留心,甚至提出:
1701172477
1701172478 王秉国法,兼匡佛教,有罪者治之,无罪者敬之,起平等不可思议心,则功德无量。(《国清百录》卷三)[51]
1701172479
1701172480
1701172481 当时晋王杨广尚不是皇帝,甚至还没有被立为太子(当时太子是杨勇),然而智在遗书中对杨广的期待甚大,简直把他看作是一位君临天下的皇帝。
1701172482
1701172483
1701172484
1701172485 智于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逝世,时值公元598年1月7日,年六十岁。智一生著述甚多,哪些内容是他的主要思想呢?我们不妨看一看他的弟子灌顶对他临死前言行的一些记录:
1701172486
1701172487 听《法华》竟,赞云: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旷大,微妙难测……唱经[52]竟,索香汤漱口,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无量心、四悉檀、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一一法门摄一切法,皆能通心到清凉池(按:意为涅槃境界)。(《智者大师别传》)[53]
1701172488
1701172489 其中的“十如”源自《法华经·方便品》所说的“诸法实相”,所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四不生”是一切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出自《中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十法界包括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声闻、缘觉、菩萨、佛;三观是观空、观假、观中道。其他略。以《法华经》为最主要的经典,辅之以《大涅槃经》、《大品般若经》、《华严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等,发挥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等思想构成庞大的理论体系,正是天台宗的重要特色。
1701172490
[ 上一页 ]  [ :1.701172441e+09 ]  [ 下一页 ]